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协委员支招“双创”——
落实“双创”政策 提升“双创”环境
本报记者 李 哲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日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吹响。如何将“双创”继续向纵深推进?对此,全国政协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2016年专题协商会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分赴四川、广东等地调研并召开“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协商会,不少政协委员积极献计献策,支招“双创”。

营造“双创”软环境

想有凤来栖,首先要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活动9项指标中,“创业商务环境”和“创业教育与培训”这两项的评分较低。换言之,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仍是重要的着力点。

“营造‘双创’良好生态环境,关键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彭小枫委员认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必须厘清,二者要在不同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他认为,在“双创”实践中,只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政府要按照“放管服”的要求,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双创”在创新供给上发挥更大作用。

在改变创业商务环境方面,钱颖一委员提出了五条建议,涉及税收、知识产权、商事制度等。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法律和条例,新的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过去不可能的准入机会。

“要想优化环境,简政放权力度应继续加大。”庄聪生委员举例说:“北京东方道朴公司申请对另一家企业厂区升级改造为文创园区,审批部门要求提供园区建好后入驻企业名单,否则不批准立项。等于要求企业还未投资就要有投资结果,而公司不可能未获立项就与相关企业谈入驻。”他建议,在加大“先照后证”力度基础上,要加大取消后置审批项目的力度。

释放人才生产力

“双创”的核心是什么?人才。如果能最大限度调动和释放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双创”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那么,高校如何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企业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

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开一两门课程的问题,更不能功利地唯大学生创业率“论英雄”。马德秀委员说:“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一种素质。”他建议学校探索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加大对实训、实践平台的投入,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和经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朱永新委员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能变成为创业而创业的赶时髦,要循规律而动。基于专业的创业往往起点高,竞争力强,可持续。“我们在苏州看到,已拥有1.5万名员工的同程旅游,是苏州大学旅游专业的一个老师带着三个学生干起来的,所以基于专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规律。”

“小微企业大都面临着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研发人才缺乏等障碍,急需与来自高校和研究所的创新成果与人才形成优势互补。”朱星委员建议,为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应及时修改不符合当前推动“双创”精神的政策条文,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管理细则,如专利技术、软件、核心技术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成果发明人在转化中的利益保证等。

引金融活水解“双创”之渴

中关村跟硅谷比,差在什么地方?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关村有近两万家科技型企业,其贷款获得率不到30%,每年有近2000亿元的需求缺口,其他地区的状况可想而知。

支持“双创”,必须增加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效能。闫冰竹委员直言,目前的信贷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双创”需要,应当重构金融生态,创新金融模式。他认为,“投贷联动”模式能够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把放贷人变成出资人,是真正的客户黏度,这将为“双创”提供更加充沛的金融活水。”闫冰竹委员介绍,目前这一步已经迈出去了,10个银行在5个城市展开了试点。

“在金融等领域,牌照审批仍然是创新创业的‘拦路虎’。”李彦宏委员举例说,按照规定,提供线上支付服务的公司必须取得支付业务的许可证,2011年5月到2015年3月,总共有270家公司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些公司提供的支付服务,极大促进了O2O、网约车等一批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央行在操作层面暂停了这个牌照的申请,大量符合条件的企业被拒之门外,因此只能选择和有牌照的公司合作。

谈到P2P金融行业问题频发的现状,李彦宏认为,这与信用体系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2015年有600多家跑路,极大损害了行业声誉和投资者利益,让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他说,针对此,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分必要,政府目前也做了很多积极探索,但是仍存在数据开放和共享不足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继续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力度,政企优势互补,共同建设服务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