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金融市场不平静。6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度下调99个基点,报6.5889,再次创下2011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这是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三个交易日走低。6月2日,汇率中间价又迎来大幅反弹。6月3日再次走低,较上一日中间价回落105个基点。
面对汇率短期的大幅波动,市场反而相当淡定。无论是近期人民币在岸即期市场日交易量还是人民币隐含波动率,以及市场上风险偏好变动情况,都处于平稳区间。对比年初人民币汇率大幅变动给市场和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此时的市场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何以淡定?透明的中间价形成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人民币中间价遵循“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在中间价形成机制更透明的情况下,市场可以容忍更大的汇率波动。此外,这也和当前资本流出压力有所缓解关系密切。
不同于市场对汇市的淡定,银行间债市明显感到了紧张。6月2日,银行间债市走弱,各期限利率债新债券收益率多数小幅上行,10年期国债早盘升至年内新高,突破3%。
银行间债市的紧张和当前日趋加强的金融监管有直接关系。有媒体报道,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强自查及清理规范银行存款等通道业务。去杠杆担忧引发了收益率的整体上行。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对6月份资金面紧张的担忧。本月,国内银行业将迎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货币政策也更趋于稳健。从外部来说,虽然时点未定,但受美元加息预期影响,人民币一直存在较强贬值预期。资金面将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国内市场流动性有进一步趋紧的可能。
对此,央行也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6月3日,央行发布公告,将存款准备金考核调整为日终余额平均法。新规有助于进一步熨平境内因缴准引发的资金面波动,并堵住离岸人民币缴准的漏洞。央行在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提出,下一阶段,将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据此来看,6月份,央行很可能将继续以MLF+逆回购的方式调节流动性,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届时或许将有所缓解。
无论是淡定还是紧张,都反映了预期对市场的影响,也说明了预期引导的重要性。
从当前陆续披露的5月份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仍在持续筑底过程中。此时,需要继续明确改革方向和改革方式,加强与市场沟通,注意预期引导,在加大政策力度的同时,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对市场流动性带来较大冲击,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