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海南土地面积五分之一、人口十分之一的海南农垦,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也是海南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群体。然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分配不公、产业不大、人才不强等问题使得海南农垦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加速改革是摆在农垦系统面前的难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
借此机遇,海南农垦改革大刀阔斧展开。如今,通过一系列减负加权、市场运作改革,海南农垦企业活力不断释放。
捋顺体制增效益
体制不顺是海南农垦的“老毛病”。管理上条块分割问题突出,农垦总局和农垦集团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各成体系、各自运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常常导致出现“梗阻”,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海南农垦的决策管理效率和发展活力。
海南农垦改革从理顺垦区体制机制入手。2015年12月29日,在海南省农垦总局和海南省农垦集团基础上,新组建的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实现“一个企业实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蔡锦源过去是乌石农场场长,该农场主要经营茶叶。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之后,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为蔡锦源的新身份。“以前,我们的茶厂没有隶属关系,互相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经济效益很低。新集团公司成立后,共管理4个茶场,有了统一的管理模式、销售渠道、品牌效应,效益也好多了。”蔡锦源说。
在农场层面,海南农垦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在前几年已移交中小学、气象站、防疫站和整体移交部分农场的基础上,按照方案,将以设“镇”或“居”、纳入周边乡镇管理和政府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分类剥离农场的社会职能。个别具备条件的农场整体移交市县管理。
自负盈亏搏市场
过去,海南农垦以行政方式管理企业,“亏了也是国家的”思维严重,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干部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次改革,海南农垦坚持市场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与二级企业确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推进二级企业以下股权多元化,建立经营者、员工薪酬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激励与约束分配机制;农场进行企业化改造,试行职工全员持股,探索完善“集团公司+农场(基地分公司)+职工家庭”“集团公司+农场(基地分公司)+模拟股份承包”等农业规模经营方式,使农场在剥离社会职能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
确保公平有分红
土地是海南农垦一大宝贝,如何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土地红利?
海南农垦通过深化农场职工承包土地制度改革,解决承包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租期过长以及不缴租金和非法转包牟取地租差价等问题。这一过程中,海南农垦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保障基本田,调整经营田。即通过清理调整,将超出合理承包面积的经营田分配给无地职工家庭,确保职工家庭都有基本田。二是推行分利不分地。通过承包权流转、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既维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保证少数缺乏技能和资金、难以直接经营基本田的职工家庭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
大力招商壮产业
橡胶种植一直是海南农垦的核心产业,但一胶独大的格局也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盈利水平差。在全国31个垦区中,营业收入仅排第五位,利润总额更是排名靠后。
为此,海南农垦推出了“八八”战略,即重点发展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等八大产业,加快建设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等八大园区,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
围绕“八八”战略,海南农垦在今年5月28日举办了挂牌成立以来的首次重大招商活动,共签订意向合作协议61个,金额286亿元,产业涵盖了旅游健康、热带水果、草蓄养殖、南繁育种等板块。
乐福合作社是海南农垦第一家职工合作社,通过把职工组织起来,做大做强自营经济,同时引进欧盟良好农业规范体系,促进分散、独立、小规模经营向团体、合作、规模经营转变。“因为我们加入了芒果产业合作社,大家抱团,有了话语权。我家去年的芒果收入达45万元,同比增加了20%呢。”乐光农场职工王超新说。
通过实施推广海南农垦良好农业规范示范体系,去年,乐福合作社带动了社员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6万元。合作社主营业务收入378万元,实现利润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