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芳
6月1日,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获得成就奖。
钟南山是我国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领军人物,目前担任我国呼吸领域惟一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973、863、“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重大课题数十项。
钟南山已近80岁高龄。他笑称自己是“80后”,一直坚守在呼吸内科的临床第一线,把民众健康系在心间。
修炼医术,更要修炼仁心
走进钟南山的办公室,在堆满书籍、病例的桌子后面,钟南山正仔细对着电脑查看CT影像,神情严肃专注,很久才察觉到记者的到来。“请等一等,让我先把这张片看完。”他礼貌地和记者打招呼。
10分钟过去了,钟南山还在思索,随后,又请来医院骨干医生会诊。大家研究许久后,钟南山再次对病人诊断一番,才对病情作了最后判断。
这样的会诊和讨论,经常出现在钟南山的办公室中。“诊治事关重大,关系到病人的命运,对医生而言是极大的责任。我的本事不在于对每位患者都能作出准确诊断,而是知道应该请哪个领域的专家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钟南山说。
“对病人负责,先要学会做人。”这是钟南山常对学生们讲的一句话。“钟医生每次问诊都很仔细,经常要求医生主动跟踪病人的治疗。”呼研所医生郑则广说。
由于很多哮喘病人不会用吸入疗法,疗效大打折扣。让郑则广终生难忘的是2000年初,钟南山要求所有医生在诊疗时教会病人正确的吸入方法,并跟踪病人的疗效。“当时一个外地的病人在医生主动跟踪后,很快就控制住了哮喘。”郑则广说。
钟南山每周三上午到呼研所查房,周四下午门诊。“有时查房,其他病人也要让钟院士看病,钟院士从不拒绝,每次都会答应病人的要求,抽出私人时间为病人解决问题。”呼研所张挪富主任如是说。
每当有外地重症患者前来就医,钟南山总要叮嘱医生给予重点关注。“他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想。”张挪富告诉记者,“有位外地病人因高额药费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钟院士知道后,说服一些厂家资助了这名病人价值近20万元的药物。钟院士对病人的关心真的用语言难以形容”。
潜心科研,赢得国际声望
很多人认识钟南山是从2002年底的非典战役开始的。
在那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中,钟南山以一位科学家的态度与良知,在“病原体究竟是衣原体还是冠状病毒”的问题之争中寻求答案。在重重压力下,他找到了“冠状病毒说”的依据,开创了无创通气救治疗法,并冒着极大风险,力挺皮质激素治疗,摸索出一套有效治疗方案。
“当时,其他医院都不愿收重症的非典病人,但钟院士顶住压力,把这些病人接收到我们医院。他作出这个决定,源于他内心长年对病人的关心。”张挪富说。
“顶天立地服务人民”是钟南山坚守的信条,这点在他潜心科研时也未曾改变。钟南山的助手、广州支气管扩张研究项目成员关伟杰博士说,钟南山认为,所有科学研究的问题都应该来源于临床,然后通过基础科学手段研究论证,再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基础-临床”的不断转化,给病人带来最好、最新的治疗。
在国外研究慢阻肺疾病时,为测试抽烟时吸入一氧化碳的影响,钟南山曾吸入一氧化碳直至意识快模糊。“这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国外研究者都不敢做的实验,钟老师通过亲身实验验证探讨一氧化碳对血液的影响,推翻了以前的错误认识。”关伟杰说。
回国之后,钟南山继续从事慢阻肺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128万人,且有年轻化趋势。
“要攻克这一课题非常困难,因为中国35%的慢性肺阻病患者没有呼吸道症状,而这些人很可能会产生慢阻肺急性加重,一旦发病,对他们就会形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关伟杰说。为解决这个难题,钟南山带领研究团队从社区早期筛选防治做起,并试图寻找简单的治疗方法及更适合贫穷地区的便宜有效药物。
通过在全国多地的临床试验,钟南山团队终于发现一种能有效降低慢阻病发病率的药物羧甲司坦,而这是一种常用的廉价国产祛痰药物。钟南山老药新用,发现其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慢阻肺的急性发作率,还能使这一疾病的常规治疗费减少85%,减少患者负担。相关的研究成果论文《羧甲司坦对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效果: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发表在国际临床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该杂志2009年1月24日公布了3篇上一年度最优秀文章,钟南山领衔撰写的这一论文入选并获得最高票数。这是中国的论文第一次在《柳叶刀》上被评选为最佳论文。钟南山团队的获奖,也赢得了世界同行对中国医者的刮目相看。
直至今天,钟南山依旧对呼吸疾病的科学研究孜孜以求。“他经常出国开会了解行业动态,并把最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科研中。他对这一领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肿瘤、慢性咳嗽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张挪富说。
搭建平台,致力培养人才
钟南山现在已从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忙于完成自己毕生的心愿:加快呼吸中心建设,给未来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的防诊治、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
“这项工作筹备了三四年,已经有很多国际上的大厂家及科技工作者到我们这来做研究工作。我希望能够为年轻人搭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建成广州呼吸中心。”钟南山说。
搭建好一个平台,让更多医疗工作者都能发挥特长参与呼吸疾病的研究是钟南山的奋斗目标。他说,“以前我跑接力、踢足球,这些项目靠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做医生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要尊重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呼研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评价:“一些医生虽然不能融入群体,但是每个人都有才干,丝毫不影响他在这里作出突出贡献。”个别医生因为和同事难以沟通而选择离开,后来又因为跳槽未成功想回来继续工作,钟南山惜才,就宽容地将其留下。钟南山告诉记者,“有位医生英语能力特别强,我们做了一本英文医学杂志正好可以发挥其特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作出了国内外同行都认可的成绩;同时,他还因热心帮助同事提高写作技巧,人际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
钟南山希望以一己之力协助组织更多的力量,攻克疑难杂症。每次查房时,他都会选择一些疑难病病症,请很多医生参与讨论。“不光是现场讨论,有时候还要通过视频,请风湿科、血液科、肾脏科、感染科、心血管科甚至骨科医生联合诊断,让大家共享查房的成果。”钟南山说。在线最多时,有8000多人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大会诊下,85%到90%的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钟南山经常带领自己的博士生做一些新的前沿课题,结合临床做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转化研究。“作为临床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不仅专注于机制研究,还要注重应用研究、注重转化;要解决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落地并解决临床诊治问题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医学创新的真正内涵。”钟南山说。
自从钟南山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很多社会上的活动都力邀其参加,钟南山大部分都婉拒了,只是积极地投身于公益性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健康教育进学校进讲堂、某一个区举行大健康的产业启动等活动我都会参加,这些活动我觉得有价值,为社会为公众花时间是值得的。”钟南山说。
在一般人看来,80岁应该步入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但钟南山依旧忙忙碌碌。“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我的时间利用要用分钟计算,如果用得不好我就很纠结。”钟南山说。
惜时如金的钟南山周末要么开会,要么有别的科研活动,连过年的时间都要挤出来修改学生的论文,为此经常受到老伴批评。“老伴常说,你都什么年龄了还这么干!我跟家人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太少了,这方面我不大合格,需要尽力去弥补。”钟南山歉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