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信滑落的启示
陈 静

飞信的兴盛与滑落,其背后不仅是移动互联网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也给移动运营商提了个醒:在互联网思维的规则下,必须思考产品的“玩法”到底应该怎样改革

近日,一份《关于短信转飞信业务下线的公告》引发了人们对“飞信业务即将下线”的猜测。中国移动随后辟谣说,“短信转飞信”为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独立业务,其下线与飞信无关。不过,不少网友依然感叹,“如果不是这条新闻,我已经好久没想起飞信了”。

数据显示,4月中旬,飞信日覆盖人数为354万人,网民到达率为1.0%,作为曾经手握4亿用户的入口级应用,其下滑速度明显。飞信的兴盛与滑落,其背后不仅是移动互联网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也给移动运营商提了个醒:在互联网思维的规则下,必须思考产品的“玩法”到底应该怎样改革。

飞信的滑落有其客观原因。作为一款核心功能是免费发短信的应用,其命运与短信紧紧捆绑,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包括微信、手机QQ、微博私信等移动应用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传递,运营商短信业务一路下滑。来自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10.6%。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户在“转移阵地”,自然影响到飞信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为什么早在2007年就已做大的飞信没有及早下手,抢在微信一家独大的前面,争取自己的地盘呢?这需要从开放性和用户体验两方面来思考。从前者看,飞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支持移动用户内部的信息交换,之后虽然兼容其他运营商用户,但发送信息需要付费;从后者看,有关飞信“发不出信息”“丢信息”的抱怨不绝于耳。缺乏开放心态,在解决用户痛点需求上表现迟钝,一旦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飞信就很难阻止用户用脚投票。

从根本上来看,微信和飞信最大的不同是,微信借助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支付编织起了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在信息交流与互动之外,还将社交、媒体和消费融合在了一起。反观飞信,即使后期有了公众号的设计,但依然停留在单纯的文字信息传递上,作为工具应用的属性太过集中而单纯。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级别的产品想要成功和持续健康发展,至少要满足三个因素,一是有根本上的功能突破,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能够快速反应,时刻以用户的体验为优先考虑;三是要能够满足多场景需求,形成可以内部循环的“生态圈”。

不过,飞信也并非就注定会退出市场。伴随着4G广泛应用和未来的5G商用,流量的成本优势始终是通信运营商的“杀手锏”。从目前来看,随着短信引入RCS协议以流量计费,飞信将和短信业务高度重合,如果能够率先以此延展出有竞争力的视频、直播乃至企业服务应用,投入足够的定向流量补贴,率先“圈地”,飞信在明天的舞台上依然存在表现的机会。只是,想要焕发“第二春”,飞信恐怕需要把游戏规则牢牢记在心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