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费心招商更应精心营商
陈发明

要恢复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既要综合施策推动改革,稳定宏观市场环境;也要瞄准各种制约民间投资的障碍,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要将政策落实落细;另一方面,要将环境做优做精

前不久,一位在西北某新能源基地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对笔者大倒苦水: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向他许诺“装备换资源”的政策,只要他投资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就可获得一定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配额。不料,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后却被告知,发电项目份额市上早已分配完,县级政府已无权限再给予他新的项目。

从全国范围看,这位企业家遭遇的“空头支票”并非个案。日前,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对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实地督查。从媒体公开报道看,此次督查发现问题不少,如各地普遍存在对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部分民企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获得感不强等。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为加快经济发展,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既有党政领导带队招商,也有专职部门负责招商,甚至有个别地方实行“全民”招商,让教育、医疗、公安等一些与投资发展关联度不高的部门也参与招商引资,给这些单位和干部分配招商任务,并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而且出台了不少让人眼花缭乱的投资政策。

从表面上看,这些地方对投资的渴望急,招商的热情高,出台的优惠政策多,但奇怪的是民营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却鲜有本质的转变。招商热的背后,一些企业家得到的却是空头支票,遭遇投资易、发展难的困境,企业置身其中大呼上当。难怪一些企业家反映,在招商引资时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却被打入冷宫。有时候遇上“新官不理旧账”,拿着当初的承诺找不到兑现的人。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

如此招商,既伤企业心,也伤政府信。今年以来出现的民间投资增长放缓成因复杂,既有宏观市场环境造成的利润变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也有部分原因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痼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恢复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既要综合施策推动改革,稳定宏观市场环境;也要瞄准各种制约民间投资的障碍,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

一方面,要将政策落实落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降低投资门槛、加大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等方方面面,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执行落实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其中既有一些政策本身可操作性不足、指向性不准等原因,也有执行部门和单位落实力度不够、落实走样等问题。比如,对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渠道窄的问题,尽管文件出台了不少,但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局,是政策不到位还是落实有问题?

另一方面,要将环境做优做精。将引资金额作为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招商引资根本目的是要推动发展,而不是完成任务。除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客观硬条件,企业在投资时还要考量安全高效、诚信务实的发展软环境。因此,考验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及格与否,项目签约之日,并非考完交卷之时,而是企业能否投资兴业的开考时刻。这就需要地方在招商的时候少些忽悠,多些真诚;在项目审批时,少些条条框框,多些简洁高效;在企业运营时,少些粗放管理,多些精细服务。

家有良梧凤自来。与其费尽心机出门招商,不如精心打造环境营商。让政策体系更完善一些,操作执行更精准一些,投资环境更舒畅一些,服务作风更务实一些,何愁投资不振、企业不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