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起,2016年启动的3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陆续进入立项评审阶段,拟于今年6月底前大部分重点专项项目经费下达到项目承担单位。国务院2014年部署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改革主体任务,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五大类。
在这项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便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项目,而是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接手。《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多位负责人,为读者揭开第三方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面纱”。
核心
择优遴选的机构
政府决定“干什么”,专业机构决定“谁来干”。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用这句话描述改革后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监管等,专业机构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张晓原介绍,首批通过竞争择优办法遴选的7家专业机构分别来自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之前均有管理科技项目的经验。
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是7家专业机构之一,承担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等9个重点专项的管理工作。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郭日生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项目管理流程:重点专项项目评审一般需经过指南发布、申报受理、形式审查、预评审、视频评审等环节。形式审查工作主要是针对项目(课题)申报负责人及申报单位资格,申报内容与指南相符性等进行审查。“比如水资源专项项目申报总数为115项,其中8个项目预申报书因项目(课题)负责人重项未能通过形式审查。我们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将形式审查结果分别向项目申报单位进行了反馈。”郭日生说。
到了预评审阶段,采取网络评审方式。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制了详细的专项预评审工作方案,明确评审分组、专家人数需求、专家遴选标准、评审打分规则等事项。专家抽取工作在科技部相关司局监督下完成。郭日生说:“基于预评审结果分组排序情况,按照3倍于拟立项项目数量的原则,择优确定进入视频答辩评审的项目清单。”
郭日生以水资源专项为例详解了视频评审流程:5月9日,他们对参加视频评审的项目进行了分组和专家抽取。66个项目共分为5组,每个评审组由17名专家组成。答辩评审会议召开前5日,通过信息系统推送项目申报书、指南、评审说明等资料给评审专家。评审会议前2日通过信息系统匿名反馈专家在线提出的问题给项目申报者。答辩评审会议召开前1日,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站公布评审组专家名单。“项目预算评估工作与视频评审同期进行,委托预算评估机构组织实施。”郭日生说。
智囊
8万人的专家库
在郭日生的介绍中,多次提到了“专家抽取”。事实上,支撑第三方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国家科技专家库。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告诉记者,国家科技专家库是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全过程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国家科技专家库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组成。据介绍,启动建设一年多的国家科技专家库目前在库专家总数达8.39万人。这些专家来自4900多个单位,基本涵盖了自然科学与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财务等各领域专家,97%的入库专家具有高级职称。在专家库中,企业技术专家占比15.3%,40岁以下青年专家占21.4%,40至49岁的中青年专家占38.9%。
“我们为专家制定了新的分类标准和标签体系。”余健介绍,他们采用多维标签方式,对专家专业领域方向、工作类别、机构性质、学术荣誉等情况予以标注,并采取国标学科、教育部学科、基金委学科和国标国民经济行业等四套分类代码对专家进行详细分类,三级分类达到2000个以上。这种精细“标签”将确保专家抽取的专业对口性。
余健介绍,为了保证专家选取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减少管理过程的自由裁量权,科技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专家产生方式以计算机随机抽取为主,抽取时间地点需提前通知科技部驻部监察局、主管司局等单位,接受严格监督。二是实行专家回避和轮换制度。参与相关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工作的专家,以及被评审项目的负责人或参加人员,一律不得参加项目评审工作。对同一年度多次参与项目评审的专家,系统将在专家抽取时不再考虑。
“第三点就是全程留痕。专家遴选全部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全程操作留痕、保证操作记录的可查询、可申诉、可追溯。”余健说,视频或会议评审专家名单必须提前一天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公布内容包括专项名称、专家姓名及其单位、专业机构及联系电话。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规划与协调处处长吕静告诉记者,目前国家科技专家库中的企业专家占比还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报名积极性不太高。为使专家结构更加优化,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专家能够参与进来。国家科技专家库除了项目评审期外,其他时间都向社会开放申请。“我们希望有更多科研人员,尤其是企业界科研人员加入国家科技专家库。”吕静说。
平台
统一的信息系统
第三方机构管理项目的另一个重要依托便是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科技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胡少华告诉记者,2015年9月,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平台上线运行,面向各类管理单位、科研单位、评审评估专家、科研人员、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科技信息公开公示和科研业务服务。“具体功能包括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统一公开公示、科研项目统一申报服务、科研业务在线服务、科技专家及项目评审服务、科研成果报告及科研信息服务等。”胡少华说。
相比科技领域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有何特点?胡少华介绍道:“这一系统整合了原有计划专项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消除‘碎片化’,支撑跨部门宏观决策、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同时保证各类科技计划管理业务的衔接和协同。”
胡少华说,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全过程,实现“指南发布、申报受理、过程管理、科技成果服务”等环节的统一规范服务。“此外,系统还针对各类环节提供统一的过程记录功能,推进实现全过程可查询、可申诉、可追溯,推进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监督监管功能,推进实现评审评估环节‘网络视频评审’‘专家随机抽取’,不断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透明。”胡少华说。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各类科技计划申请阶段、立项阶段、执行过程、验收结题等阶段的信息网络报送、业务交互等。在项目统一申报上,面向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提供各类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及项目任务书、验收结题报告、科技报告等网络申报功能;在项目推荐及管理上,面向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地方管理单位,提供项目查阅、推荐、管理等服务。
虽然有国家科技专家库和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撑,第三方机构仍然感到肩头的巨大压力。“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不过分。”郭日生坦言。虽然之前他们也承担过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但评审出来的结果到底会不会被立项,并不是由他们而是由政府机关来决定。改革后,专业机构在立项上会承担更大的责任。“立项是科技界最关注的一个环节,我们感到责任重大。练好内功、迎接挑战十分关键。这既需要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的完善,也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风险防控。我们有压力,但更有信心做好。”郭日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