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渭南市前景越来越广阔,蕴含的机遇也越来越多。《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在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0届西洽会渭南市代表团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看到,渭南市代表团共集中签约合作项目46个,总投资683亿元。
在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上,渭南市共重点对外推介项目200个,总投资3515亿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141个,总投资845亿元。这些项目涵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城建交通、节能环保、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将成为促进渭南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本届丝博会上,渭南还召开了“一带一路”渭南友好城市对话会。邀请国内外友好城市代表参会,推动彼此在经贸、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长期合作。“‘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渭南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相距虽远,但友好交流日益密切,经贸往来更趋频繁。我们将秉承新丝路精神,持续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为朋友们走进渭南搭建平台,为渭南走向世界畅通渠道。”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表示。
“2015年就有200多万外国游客赴哈萨克斯坦旅游,渭南文化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可以与哈萨克斯坦多交流。”在对话会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中心主任张宝通建议,在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贸经济中,可以加强与国际友城在经验上的交流,促使渭南走出陕西,走向国际。
渭南是中原入陕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中国中东部进入西部的第一个城市。该市农业条件优越,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是中国苹果之乡、酥梨之乡、花椒之乡和枣乡、柿乡。近年来,围绕开发优势资源与集聚优势产业,该市初步形成清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冶金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三维(3D)制造和光电等六大产业集群;并建成以渭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开发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的20个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具备了承载产业集群、项目落户的良好条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技术变革,渭南市抢抓先机,以渭南高新区为载体,集聚整合3D打印资源,全力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通过将3D打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渭南3D打印产业发展实现了“四个第一”,即:全国第一家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全国第一个以3D打印为主题的科技孵化器、全国第一只3D打印创投基金,全国第一个3D打印培训学院。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该市已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11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并与国内东中部六省七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内外共融、东西互济的开放发展新格局,旨在借力“一带一路”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十三五”期间,面对“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渭南市在发展清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冶金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三维(3D)制造和光电等产业的过程中,将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加大3D打印专用金属材料、智能材料、合成生物材料研发,加快材料、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关键部件等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形成集研发、材料、装备、服务于一体的增材制造产业链;打造陕西东部500亿精细化工基地。特别是在渭南富平县,将利用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优势、重点针对模具生产、轻工机械,环保设备等行业展开招商,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延伸相关服务,建设辐射西北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同时,渭南将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包括: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以上;提升果菜畜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400万亩,产量达到600万吨,优果率达到85%以上,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3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