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青年点赞 为青春喝彩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是对理想、美好、希望、奋斗的褒奖。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选取其中6位当代青年的优秀典型,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引导和激励全国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创新创业创优。

高中生陈春林:

背起父亲上学

本报记者 吴佳佳

“不管我在哪里,我都要带上爸爸,因为爸爸在哪,家就在哪”

当同龄人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时,她要陪着爸爸做康复运动;当同学们在家休息放松时,她要承担起所有家务活;当许多同学进入梦乡时,她正抓紧一分一秒挑灯夜读……她就是广西贺州高中生陈春林。

1997年,陈春林出生于广西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陈春林9岁那年,母亲因为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2010年,她的父亲陈世日在打工时,因突发脑梗塞而瘫痪在床,难以动弹。家庭变故后,陈春林与年幼的弟弟不得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弟弟外出打工,而陈春林选择休学,照顾住院的父亲,抽空到附近一家工厂做零工,挣钱贴补家用。

为了节省开支,陈春林给父亲买肉粥、吃肉菜,自己只吃菜包、白粥。但最难的还不是这些。瘫痪在床的父亲因病情变坏,经常哭着说要放弃生命,免得拖累孩子。陈春林能够体会父亲的痛苦,她开导父亲:“爸爸,你在,这个家就在!”

爸爸的病情相对稳定后,品学兼优的陈春林重燃了上学读书的愿望。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爸爸,16岁的陈春林作出了一个决定——带上爸爸去复学。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钟山县第一中学接纳了这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并在学校里安排了一间小柴房供父女俩生活。

每天从早到晚,只有安顿好父亲,她才放心去学习,直到教室熄灯。在陈春林的各个学科课本和辅导书里面,各种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真实地记录着她刻苦学习、为理想奋发拼搏的历程。

2014年,陈春林以全A+的优异成绩被贺州市重点中学——贺州高级中学录取。幸运的是,贺州高中对这位善良坚强的孩子给予特别照顾:高中三年学杂费全免,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校还专门在校内腾出一间宿舍,帮她解决生活困难。

如今,陈春林在贺州高中继续带着父亲上学。“在爸爸没有康复之前,无论去哪儿读书,我都会带着他。”陈春林坚定地说。

在陈春林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身体逐渐有了起色。现在,父亲已经能够扶着床沿、门板、墙壁走走,每天能试走四五次,一次能走上半小时。是女儿孝道的力量,给了父亲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动力!

志愿者王涛:

公益路上勇者胜

本报记者 苏 琳

扶危救难,不光凭着一片爱心,更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敢信念

34岁的王涛,是青海先锋紧急救援中心主任,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已经是公益圈里的资深人士。从高中开始,他就与7名玉树藏族儿童结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大学期间,组织开展寒暑假勤工俭学“幸福格桑花”活动;工作之后,组织百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感受“快乐西宁”活动……

2010年4月,作为第一时间抵达玉树灾区的民间救援队,王涛与他的团队成功搜救、转运上千名伤员;转运救灾物资5000万元、协助政府发放药品、搭建救灾帐篷;为灾区架设了第一个通讯中继站。

2014年8月,王涛又带领他的团队持续数天在云南鲁甸灾区搜寻失踪者及遗体处理。酷热难耐,再加上尸体的腐味令人呼吸不畅,即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王涛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也几近窒息。面对这样的环境,王涛始终默默闷头在灾区现场搜寻着。他的行动感染着在场的志愿者,此后没有一人因为高温、恐惧而退缩。

“对社会承载着一份青年人的责任。”王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就是他的信念支撑。如今,王涛的爱心更跨越了国境线。2014年9月28日,缅甸境内发生一起因游客攀登中缅边界雪山而导致失踪事件,王涛就参加了此次国际救援搜寻行动。虽然任务艰巨,但他凭着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判,最终选择从陆路进入原始森林通过直升机搜寻。面对复杂的环境及危险,通过10多天的努力,他成功锁定了直升机失事区域,并找到失事飞行人员。这次任务在缅甸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当地群众和舆论的广泛赞誉。

2015年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后,王涛与国内救援组织一同抵达灾区。在搜救伤员的同时,他还在巴德岗地区建立了由当地志愿者构建的志愿者基地,通过招募当地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在杜巴广场上为灾民搭建了具有多个功能的志愿者工作站,为灾民提供日常必要服务,为中尼两国志愿交流架起了互帮互助的友谊桥梁。

技工曾正超:

中国好“焊” 世界第一

本报记者 佘 颖

这个刚满20岁,脸上有点“萌”的小伙子,居然是世界顶级焊工高手

去年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时,曾正超只有19岁。不高的个头,偏圆的小脸,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有点“萌”的中国十九冶工业建设分公司职工就是那个在巴西鏖战世界顶级焊工的中国高手。但是他一卷起衣袖,就露出手臂上大大小小的烫疤来,“这些疤痕都是焊花飞溅,烫穿衣袖留下的”。

曾正超出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出于尽早为父母分担家庭重担的考虑,他在攀枝花市技师学院开始了焊接专业的学习,“我家庭条件不好,原本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早点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没想到手焊的试件作品越来越美,这种创造过程让我充满幸福感。”曾正超说,这种感觉让他从此对焊接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同于其他工种,焊接技能主要体现在手上,整个焊接过程毫秒之间就可能留有遗憾。为了学好焊接技术,除了要经得住理论学习的枯燥,更重要的是还得经得住焊接过程中焊花灼烫的痛苦。

“再痛也要忍住,因为在焊接的时候手抖一下,就可能影响焊接质量。”搓一搓自己手上的疤痕,曾正超仿佛又看见了自己从一个年轻技工蜕变为焊接能手的印记。

训练期间,他认真琢磨师傅教导的操作手法,注重每一个细节,努力将师傅指导的操作动作变成自身的操作习惯,不断固化自己的操作认知,在每一次看似简单的重复练习中寻找新收获,而这些体会都被他总结下来写入训练日记。

休息时间到了,他还不肯休息,感冒发烧他仍在坚持。“我的梦想就是夺取世赛金牌,我要付出最大的努力。”累时、苦时、焊渣烫得他钻心地痛时,曾正超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正是因为这样的准备,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4天的技能比赛鏖战中,曾正超沉着冷静,在18个小时之内出色地完成了单件焊接、低碳钢压力容器、铝合金结构件和不锈钢结构件4个模块比赛任务,其焊接成品经外观及内部质量检验,以绝对优势获得了金牌。

胸前佩戴着红绸,颈上挂着奖牌,载誉归来的曾正超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神情淡定地说:“获奖对于我的人生是激励,但我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技能强国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农家子弟进入技工学校读书,用技能报效祖国。”

村官李涛:

实干托起致富梦

本报记者 郑 彬

一个好的村干部,不光要做给农民看,还要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1981年9月出生的李涛,2005年考入了济源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队伍。从此,他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埋头苦干,从普通村干部到党支部书记,从农民到经理,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造福一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涛的村官之路起步于一个省级贫困村——大峪镇方山村。初出茅庐,人微言轻,但他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把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等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作为方山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经历了一年的繁重体力劳动,李涛体重减了30多斤,但方山村的自来水管道修通了,2.5公里的出村柏油路也修通了。

2011年,李涛以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当选为济源市高新区良安新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无村部、无卫生所、无幼儿园的落后村庄。同样是凭着一股韧性,李涛带领村委干部扎实开展工作,3年换来了良安新村翻天覆地的大变样。

李涛始终坚信:一个好的村干部,不光要做给农民看,还要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2010年,李涛牵头成立了“河之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到2015年底,公司固定资产达到5910万元,年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润700万元,带动1000多名农民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电商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2014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涛组建了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连锁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数万农户受益,累计增收1亿元。整个园区集创业辅导、交流培训、项目推介、市场推广、人才引进等服务为一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创业孵化优势,为济源市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为济源市的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环境,为济源市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团干部丁雪:

服务青年 创业就业

本报记者 李万祥

适合青年口味,才能赢得青年支持。如果能够创新工作手段,就能走进青年心里

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迈上新台阶,服务新兴青年社会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创新创业……对于1981年出生的丁雪来说,这些都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丁雪是江苏宿迁人,现任共青团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

“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会给青年们创业提供强大的动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江宁团区委的一大亮点。”丁雪说。

青年创业资金从哪里来?创业的经验到哪里找?以江宁作为省市青年社会组织及人才孵化基地为契机,江宁共青团打造青年社会组织及人才的教育、研发、服务、培训、文化的社会公益创客空间。通过以共青团为枢纽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更多的青年获得了创新创业优质服务。

营造创业氛围,鼓励支持青年创业是共青团助力经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据了解,江宁共青团一方面继续深化青年自主创业品牌,借助“江宁合伙人”荣获全国基层团建创新案例街道组第一名的东风,继续做强“江宁合伙人”青年创业联盟品牌,为更多青年创客提供经验分享、资源对接的平台,为更多创业青年提供丰富、有效和持续的服务,真正将“合伙人house”打造成“创客之家”。另一方面,围绕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依托青联、青商的资源优势,江宁共青团深入开展“青商对话”和“青·联商荟”系列活动,引导本土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品牌创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助力青年企业家在新兴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中引领潮流。

围绕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就业创业、婚恋交友、家庭教育等青年现实需求,丁雪探索团属社会建设创新点,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丰富和完善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效机制。同时,江宁共青团还为社会工作的储备人才志愿者提供资源对接共享平台,举办了全区志愿服务双向选择会,让志愿服务团队与需求单位“相亲”,促进志愿服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

“有的团组织做的工作不少,但是赢得青年支持的工作不多,根子在于不合青年口味。如果能够创新工作手段,就能走进青年心里。”丁雪开动脑筋,以“互联网+共青团”建立直面基层、直面青年的工作机制。如加强共青团系统微博和“江宁青年”微信公共平台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有效提高了青年对团组织的黏性和依存度,新媒体成了组织、服务和引导青年的总入口,成为青年资讯的集散地、交友互动的平台及学习生活的绿色通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