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陆续推进的公车改革中,浙江温州先行先试起步较早,也因“大刀阔斧”备受关注。
温州市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公车改革。当时,该市下发了《关于温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温州市的车改方案,取消包括厅局级正职在内的所有市管干部用车,除省管领导干部、医院学校、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安、劳教所等执法执勤公务用车以外,所有公车全部拍卖。记者了解到,这次公车改革涉及温州市106家行政单位、207家事业单位,12000多人。约有1400辆公车被拍卖处置,约占公车总数80%。留下约300辆的执法、执勤车,也全部做了喷涂公车标识,并建立GPS监管系统做跟踪管理和监督。另外还有200余辆车进入该市交运集团组建的“公务用车服务公司”,为市级机关远程和应急公务提供租车服务。
在公车改革中,温州按照“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的思路,在全国首创了“拉开车补差距”的做法。根据各单位日常用车“使用率”以及不同岗位的用车实际,从正县实职到科员、办事员共分三大类7档,拿最高补贴的人每月3100元,最低的每月300元。这部分钱被统一打入每个人的“市民卡”中,用于跟交通有关的支出,不可提现或挪作他用。
如今,4年过去了,温州市的公车改革改变了广大公职人员的观念,现在局长们自驾出行已成习惯。在温州,大家普遍认为公车改革从大方向上看,符合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也如群众所愿,是大势所趋。
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温州车改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虽然遏制了以前泛滥的“公车私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一些漏洞。据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吴高宏介绍,公务车改革的初衷之一是节省行政开支。原来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至少要十来万元,现在算下来,每年财政节省大概17%左右。但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一些单位打出的“账单”并不尽如人意:对于财政核定的交通费用,有的单位超支过多,有的提前数月已悉数用光。由于补贴发到个人手中,不少人将此作为福利,下乡督查和调研的工作能省则省了。
针对这种情况,温州这几年也做了调整:每个单位可以从车补总额中提取10%自行设定“共同基金”,相当于每人每月从车贴中预留200元,统一存入市民卡中心的公司账户,用于那些外出较多岗位的公务用车费用,年底一次核销,剩余部分再按人头均分。
针对温州公车改革的经验和其中存在的不足,吴高宏向记者坦言,有些做法不错:比如温州在公车改革中规定以参改单位为责任主体,由单位把所有车辆手续清理齐全后一次性交车拍卖。无论哪个单位,何时封车何时领车补,只要有一辆车手续没办好,整个单位的人都拿不到补贴。这样“一把手”压力较大,工作进程就加快了。但也有些做法不妥:比如温州车改提出的原则是“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实际上温州市将提供用车服务的任务交由国有市交通运输集团组建的公司“垄断”,而没有真正市场化,所以4年运作下来,财政亏损1000多万元。
为此,吴高宏说,今年温州原有政策将按照中央和浙江省对此次改革的要求,进行调整规范。据他介绍,按照要求,今年参改单位囊括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全员“一视同仁”。车补在市级层面分四级:厅级1690元、处级1040元、科级650元、科级以下500元。县(市、区)可能根据岗位需要再细分为五级。“一方面随着这几年人员编制增加,今年车补发放的人数至少多出2500人。再加上这轮车改从上而下标准严格,所以这次温州车补下降幅度会比较大。”吴高宏说,考虑到要保障公务用车,让出行更加方便,温州市将建立集中平台,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下一步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多家公司,开展分时租赁,让使用者像用公共租赁自行车一样,市民卡一刷就开车。同时,还想围绕车改开通“定制公交”与之配套。
据悉,温州市公车改革的新方案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走最后的征求意见和批准流程。按照计划,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