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多妩媚,鄱湖更妖娆。
奔腾的长江在湖北接纳汉水后,折向东南进入江西。在这里,长江迎来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每年经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了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江西的生态保护对维系长江中下游区域甚至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在长江横贯东西的绿色生态廊道上,江西的绿色格外鲜亮、动人。
其鲜亮,在于绿色的块头不大,浓度却是最高的。2015年,江西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位。
其动人,在于绿色发展的总量不大,增速却是最快的。2015年,江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6723.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速居全国第五位、中部第一位。
作为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江西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的探索,已经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样板”意义。
2014年6月,江西全境纳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55个先行示范区中为数不多的4个全境纳入的省份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全境纳入的省份。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江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又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江西样板”到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这对江西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是肯定,也是期待、是要求!
对照建设“江西样板”的历史使命,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对此,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指出,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先导,先行先试、勇作表率。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打造样板,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打造样板,在完善绿色制度上打造样板,在弘扬绿色文化上打造样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追求:“生态先行”积累后发优势
3月9日,《经济日报》采访组刚踏上江西南昌的土地,就被雨中绵绵不断的绿色感染了,城区闹市那大片大片的绿地、湖泊令人心旷神怡。次日,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初春的茶花在阳光下红得那么艳丽。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北方的人来说,这浸润着青草百花香的空气像是“流着奶和蜜”,不禁想到了毛泽东主席50多年前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发出的“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感慨。
有太多的人喜爱江西的绿色,却将其归因为江西是老区、是欠发达地区,是经济没有机会先行发展,才使其生态环境得以幸存。但是,走进江西青山绿水的历史深处,我们深切体会到,江西的生态优势,不是“经济欠发达”所造成的生态未开发的自然伴生物,不是“老区”留下的幸运产物,而是自觉选择“生态先行”数十年的成果积淀!
在江西省直部门的座谈会上,我们被有着30年“江湖”经验的樊哲文吸引,因为他特别的身份: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这样的省直机构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一设已是30年。
“鄱阳湖汇五河、通长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连成了生息相关的山江湖区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山区毁林种粮、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恶化。1983年,江西省创造性启动了‘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在全国最早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思路,把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樊哲文介绍说。
从一开始,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的负责人就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筹、指挥、协调众多职能部门,力求走出治山、治水和治贫综合整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良性发展之路。
经过30多年的“绿色接力”,曾经裸露的山脊、沙化的土地、浑浊的河流湖泊,早已旧貌换新颜。如今,莽莽森林覆盖江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0.1%,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1.4%。
江西生态建设的理念、成果和经验,备受国际社会肯定。30年前,国际水土保持专家曾感叹“兴国县水土流失已是世界之最,可称江南沙漠”。30年后,2005年和200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国际研讨会、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相继把会址选在了江西。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达尔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学习山江湖工程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先导精神。”
强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将“绿色崛起”上升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是对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思路的深化,是继承,也是创新。
为实现生态保护从“治标”到“治本”的升级,江西省长鹿心社强调,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在保护绿色生态上打造样板”。
走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江西醒得早,抓得早。自山江湖工程启动之始,江西上下便逐步形成共识。
“始终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走进九江武宁,县委书记沈阳的话入脑入心。
这座赣西北的小山城,有着大梦想——要做“中国最美小城”。美在哪里?首在生态。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0%,目之所及,无不是青山绿树。够了吗?不够。“我们还要全方位、立体式强化生态保护,从山上到山下,从园区到湖区,从城区到农村,让农村园林化,园区城市化,城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沈阳动情地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小至武宁一县,大至江西一省,“生态先行”所打下的绿色根基为其发展积累了厚重的“后发优势”。专家评价,得益于不断夯实的生态基础,江西在全国最有条件成为一个省级生态经济区。
绿色探索:要主动保护,不要被动修复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那样成本太高。我们现在就得算清账,不顾环境压力,现在每年能搞几千万元或者几个亿,但是今后治理可能10倍的钱都不够。”九江市星子县副县长吴伟清说。
星子县是江西“河长制”的试点县。
3月12日上午,在长虹港东段,我们见到了正提着袋子沿河岸捡拾垃圾的河段保洁员刘菊香,她每天还会把发现的破坏河道卫生的行为及时上报。河东村支部书记、“三级河长”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些平常事他负责即刻处理,但一些“大事”,譬如工业企业的非法排污,就得二级乃至一级“河长”来处理。二级“河长”一般由河湖所在乡镇政府负责人担任,一级“河长”由县级领导担任。
由乡镇而及县市,由市而及省,江西各级党政负责人均成为了层层分责明确的“河长”,堪称江西生态保护有史以来的“最强团队”。“河长”,不是官位,而是河湖保护治理的责任主体,出了问题就要被问责。省级“总河长”强卫在2015年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告诫各级“河长”,既要挂帅,更要出征,出征不力,后果很严重。
江西的“河长制”,不是首创,但有新意,在全国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善。“全国不少地方都实行了‘河长制’,但大多重在治理。江西的‘河长制’不一样,更注重‘防’,是主动建立‘防治并举,保护优先’的机制。”省环保厅副巡视员段惠民说。
“长江的水要清,就要保鄱阳湖的水清;鄱阳湖的水要清,九江市面临的挑战是最严峻的。”九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熙宁说,长江江西干流近120公里河道都在九江辖区内,多年来,长江平均年过境水量达7370亿立方米。
长江中蕴含的丰富砂石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被誉为“建筑黄金”。多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沿长江流域,大小采砂船非法无序开采。鄱阳湖九江水域每年采砂量在2亿吨以上,严重威胁河道河势稳定、防洪和通航安全。
“我们下大力气创新管理模式,对鄱阳湖九江水域和长江河道采砂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水质不受影响,黄金水道畅通有序。”九江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李浩介绍说。
2009年5月,九江市专门成立采砂办,对鄱阳湖采砂实行统一管理。现在,每年按规划批准采砂4000万吨,做到了在保护中开采,在开采中保护。
2013年12月起,九江市将采砂统一管理扩展至辖区内全部长江水域,同时还推进与湖北黄冈、安徽安庆的边界水域管理合作,初步实现了采砂统一管理“区域联动”新格局。
九江治理非法采砂,把焦点变成了亮点。九江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陈爱民自豪地说,“从九江流出去的水,水质都是好的”。
不断完善的“河长制”、长江采砂治理的“九江模式”……江西全方位推进制度建设,涉及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和市场化机制、生态保护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把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成效激励、责任追究的绿色制度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并争取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
绿色发展:经济加速度中呈现“绿富美”
30多年前“盼温饱”,现在“盼环保”;30多年前“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这反映了当代江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对于地处中部的江西来说,又如何解决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呢?
在“栽树”与“乘凉”的辩证法中,江西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向绿色生态的特色、优势要竞争力。
在有“全国林改第一村”之称的武宁罗坪镇长水村,记者见到了捧起生态经济“绿”饭碗的青年人万里云。
万里云的老家就在长水村,这里,千年红豆杉树影婆娑。这独特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被有心的万里云挖掘出来了。2005年,曾在广东开超市的他在长水村创办了江西第一个红豆杉盆景培育种植基地。2015年,他又新建红豆杉主题餐厅,以红豆杉树皮、树根为原料开发新菜品。万里云的红豆杉生意每年毛利润有20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40多户村民致富。
9年前带领大伙搞林改的老支书余锦冰说,现在县里全面实施禁伐20年,村民们都理解、赞成。“让树长在山上,比把钱存在银行还划算。”老支书的话语很朴实。那靠什么挣钱呢?搞林下养殖,搞生态游,搞农家乐,路子多着呢。他说,“‘绿’饭碗就是‘金’饭碗”。
体会到生态经济的乘法效应的,不只是长水村,不只是武宁县。在南昌新建区南矶乡,湿地生态已成为当地的核心竞争力。鄱阳湖是全球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飞来飞去的候鸟变成了当地百姓的“财神”。南矶辖区的渔家乐已经达到60多家,每年光旅游接待收入就有120多万元。
老百姓的生态饭碗端得有滋有味,在全省层面上,绿色产业体系正在迎风起飞。
2015年,作为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引擎和核心,南昌市同时启动“三谷”建设。
何谓“三谷”?绿谷、光谷、慧谷。
“绿谷”是一个区域,一个集中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走廊。南昌市将其作为“十三五”全市“三农”工作的总引领。
纵览长江经济带建设,南昌“绿谷”之“绿”,至少在两个方面具有示范意义,一是环保之“绿”,探索如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南昌市农业局总经济师谢东辉说,江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南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商品粮的两个省会城市之一,农业作为南昌基础性产业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已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二是产业之“绿”,正如南昌市副市长朱志群所提出的,“绿谷”将探索如何做到“四新”: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样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
“光谷”,则是一个产业链——世界首条硅衬底LED全产业链。以晶能光电为龙头,南昌的硅衬底LED技术在美日垄断的两大技术路线的夹缝中拼出了一条新路,使LED产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市政府办副主任何琦说,南昌已形成了从衬底材料、外延片制造、芯片封装、照明灯具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LED全产业链地区之一,而且,南昌是从难度最大、产值最小的上游芯片着手,向难度较低、产值较大的中下游发展。“我们有信心到2020年,打造出超千亿元的LED产业。”
“慧谷”又是什么呢?是一个个创客空间,更是一种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借“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力,南昌正在全力建设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孵化器,通过机制创新,巧妙撬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本、人才。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长金说,“我们希望慧谷能成为走向低碳、催生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载体”。
南昌的“三谷”建设,代表了江西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江西省工信委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陈军说,“‘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顺应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趋势,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生态优先萌发了生态红利,生态红利催发了生态自觉。
尝到保护候鸟甜头的南矶乡人万长钟,如今成了爱鸟护鸟的带头人。2015年一场大雪将湿地覆盖了几天几夜,他带领农家乐协会会员,为候鸟送去了几千斤玉米和稻谷。南矶乡,这个年可支配财力只有100万元的乡镇,为了保护湿地,婉拒了每年带来200万元收入的加拿大客商。
当生态保护从理念化作具体行动时,江西提倡的绿色文化就落到了实处。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大环境下,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一个“绿富美”的江西已具雏形。江西的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会影响发展,反而可以促进高质量的发展。
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江西,正站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新起点上,为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涂彩着色,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