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4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山人”走了
——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上)
本报记者 雷汉发 董碧娟 沈 慧
李保国教授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
(资料照片)

硬汉杨双牛哭了。

这是他第二次在李保国面前哭,只不过这次面对的是一张黑白遗像。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永远地走了。

20年前,一场暴雨“洗劫”了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面对满村狼藉,一向硬气的村子带头人杨双牛哽咽难言。跟随科技救灾团来的李保国盯着杨双牛手上又黑又干的苹果沉默片刻,坚定地说:“你要是愿意,我们把苹果做起来。”多年后,承诺变成了现实:岗底卖出了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成了太行山上的富裕村。

李保国的微信名叫“老山人”。这位每年都有200多天奔波于太行山的“老山人”,将几十项科技“种子”播撒在1826万亩的山地上,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为太行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4月12日,保定殡仪馆哀乐低回。前来吊唁的两千多人排成长队。邢台市浆水村的20多位村民自发赶来,噙着泪拉起吊唁横幅;秦皇岛土门子镇的马春海驱车5个小时赶到,不愿相信刚说过“我过段会再来”的技术恩师永远不会再来了。

这一天,风吹过漫山遍野的果树,花落如雨,仿佛在祭奠这位“老山人”。

始终坚守科技扶贫信念

“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追悼会现场,从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赶来的村党委书记郭天林眼眶泛红。“怎么说走就走了?”他低头自语。

“山是和尚头,下雨遍地流,冲毁河滩地,十年九不收”。过去提起前南峪村,人们总是摇头。如今,这片曾经“鸟不拉屎”的荒山秃沟摇身一变,成为太行山最绿的风景、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

“村里1200多亩苹果园,以前年产苹果7万公斤,现在是140万公斤,村子年收入860万元。”郭天林感慨地说,前南峪村的巨变,离不开李保国。

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到前南峪村搞山区开发研究。治山之余,李保国主动提出指导村民管理苹果树。没料刚开口,就碰了“一鼻子灰”。

队长郑津玉问他:“你哪年生的?”

李保国说:“1958年。”

郑津玉撇嘴笑了:“我1956年就开始管果园了,到这儿来的教授多了去了。”

李保国也不怯:“你先分给我100棵树管管看。”

一片质疑声中,李保国开始修剪分给他的果树。一年下来,他管理的果树,结出的果子大、颜色好、味道正,两块五一斤供不应求,市场上的苹果只能卖到三四毛一斤。两相对比,村民们服了气,纷纷找他来“取经”。

“要让农民相信新技术,就得先做给他们看。”这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让农民信服不是件容易事。1997年,李保国带着新技术来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他教村民给苹果套袋,有人抱怨:“衣服人都不够穿,还给苹果穿两层?把苹果捂烂了咋办?”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那时没人拿他当回事。有几次,李保国骑着自行车到相邻的白塔村,主动“兜售”他的“苹果经”,接连去了四五次都被村民以“没空”的理由,拒之门外。实在禁不住叨扰,一位农民告诉他,“别再来了,我想刨掉苹果树种玉米”。

怎么办?一番权衡,李保国掏出几万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岗底村农民给苹果套袋。事实让村民笑开了花,套袋的苹果产量没减反而增加,而且颜色“跟城里小姑娘的脸一样粉扑扑的!”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如今的富岗苹果成了中国驰名商标。“全面建小康,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秉持这个信念,李保国先后帮助邢台县前南峪村等16处穷山区走上致富路。

荒山长满摇钱树

李保国的研究生弟子顾玉红在整理老师遗物时,突然看到了手提袋里装着的几个核桃。一瞬间,她泣不成声。

这不仅仅是核桃,还是一个梦。10多年前,河北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是一片乱石堆积的荒岗。绿岭公司恰位于此。面对这片连草都长不好的荒岗,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很焦虑。经人介绍,他请来了李保国。不过见面那刻,他大失所望。眼见这个黝黑的人,一身穿着土不拉几,哪是大学教授,分明是个农民!可一聊起来,他发现这位“农民”知识渊博、很有主见,是个干实事的人。他们一拍即合,梦想把这荒岗拿下。

说干就干。李保国带着课题组数月穿梭在乱石荆棘中,选取86个样方,细查植被、土壤和水土流失状况,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决定选种早实薄皮核桃。

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万事也难。传统的栽种方法是“三埋两踩一提苗”,可用这种方法核桃的成活率只有40%。看着死掉的树苗,农民心疼得直抹泪。李保国仔细研究后发现,用老法子栽种,浇水后树苗不易吸收水分,自然难活。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先把水灌进去,再用土掩埋,这样水分不易流失。这一创新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5%以上。

近20年来,李保国帮绿岭攻克了几十项大的技术难题,解决的小问题更是不计其数。如今,绿岭年收入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变成了2.3亿元,成为太行山区优质核桃产业的领军者。

李保国古道热肠,但有时也很“霸道”,“我说的对就必须听我的”。跟企业合作,李保国总会事先“约法三章”:企业的钱一分不收,但你必须听我的,给我干成事;而且,坚决不做一把手。坚守这样的“边界”,李保国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一领办企业,精力就不能全放在推广上了。我就负责出技术、找思路,经营由他们负责”。

10多年里,李保国指挥运用太行山板栗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神笔”,在太行山的无数荒岗上“画”下一棵棵摇钱树。过去的前南峪村“年年造林不见林”,科学种植苹果、板栗、核桃后,林木覆盖率达90.7%,还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

被儿子“嫉妒”的学生

“饭熟了,吃饭了!”多年前,李保国带着顾玉红等学生到村里做教学实践。村里安排了一位大姐给他们做饭,但她家里一忙也顾不上了。李保国就成了学生们的厨师。一早上,当学生们睁开惺忪的睡眼,李保国已经在灶上忙活了。

李保国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他的儿子有时会流露出“妒意”,因为父亲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要比陪他的时间多。

李保国带学生讲究因材施教。如今在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的秦立者,是李保国的一位研究生。知道秦立者自尊心强、脸皮薄,李保国说话时就格外注意,从不说一句严厉话,还为训练她的胆识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有时同去果园,李保国借机给秦立者出题,“立者,你看这片果园该怎么管?”一旦秦立者回答正确,李保国便跟果农说,“好,就按立者说的办”。慢慢地,秦立者的学术越做越好,越做越自信。现在她已经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迎超那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李保国的研究生。可这个聪明小伙有点不认真,李保国对他不吝“批评”。一天,李保国问他:你一天能嫁接多少棵树?他洋洋自得地说:几十棵。李保国立刻变了脸,批评道:“工人一天能嫁接五六百棵树,你一个研究生还比不上他们?你赶紧去练习,不仅数量上要比过,成功率也要在90%以上。我一棵一棵给你数着!”在老师严厉训导下,李迎超后来一天能嫁接700棵树。如今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他已是学界新秀。

李保国将研究生们集合在一个叫“桃李之家”的微信群里。4月8日上午,李保国走的前两天,“11硕-祁娇娇”在群里发了几张照片,问道: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老山人”回复:“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这是学生们收到导师李保国的最后一条信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