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吉首:
“红色股份”活了经济富了百姓
本报记者 刘 麟

“明前金,明后银。”清明前夕,为了满足客商订购春茶的需求,湖南省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农张绍平每天忙着在茶园里采摘清明茶。

2008年,张绍平从沿海返乡,加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借助合作社的技术开始种植茶叶,几年下来,他的茶园从2008年的3亩扩大到了近30亩。“在隘口村,茶农只负责把茶叶种好、茶园管好,不用担心销售,都统一由合作社销售。”张绍平告诉记者,刨去成本,每年不仅有近10万元的茶叶销售收入,还能从合作社分得几千到上万元的分红。

湖南省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支部书记向天顺告诉记者:“几年时间,村里合作社的茶叶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多亩发展到了如今8300多亩,2015年,全村茶叶销售收入达900万元,隘口村也从原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这些可喜的变化,都得益于‘红色股份’。”他所说的“红色股份”是湖南省吉首市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出的政策创新。

吉首市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全市139个村、33个社区,2012年全市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和社区138个,占81%。村级集体经济的匮乏,使村级党组织无力为群众致富提供服务,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救助困难群众。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在各个村发展得红红火火。截至2012年,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

为了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吉首市探索出了以“红色股份”注入农民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12年3月,吉首“红色股份”在隘口、司马、着落和马鞍等4个村正式启动。吉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凯介绍说,“红色股份”采取全资子公司入股农民合作社的形式运作,吉首市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总公司,各村级组织创办全资子公司,作为发展村公益事业的实体,代表村级组织采取资金、土地入股或其他入股的形式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子公司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取红利,获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红利的50%继续投入到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中去,另外50%红利和固定资产租赁收入作为基层集体经济收入,合理用于基层的公益事业和弥补基层组织工作的经费不足。

首批“红色股份”为102万元,隘口村有40万元,入股两个项目:一是茶叶加工项目,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出资100万元,占股83.33%,“红色股份”20万元占股16.67%;二是600亩流转土地茶叶基地开发项目,合作社出资200万元占股91%,“红色股份”20万元,占股9%。向天顺介绍说,依托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自有资金和“红色股份”投入的资金,解决了茶叶加工和茶叶基地开发的问题,隘口村茶叶合作社社员从7户增加到470户,总资产达到1200万元,村集体分红17.6万元。合作社不仅有了自己的加工厂,茶叶也注册了商标。

“红色股份”注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输血”的同时,更增强了“造血”功能。源源不断的“红色股份”,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这个难题用市场的方法找到了突破口。陈凯告诉记者,在“红色股份”模式的推动下,农村基层组织经济活了,农民兄弟的口袋富了。短短3年多时间,农村合作社数量比2012年增长了4倍,目前已发展到181家,结构也从单一的椪柑合作社发展到多个领域,形成柑橘、茶叶、花卉苗木、特种养殖、药材、蔬菜6大主导产业。从“红色股份”实践取得的效果看,“红色股份”还有利于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尴尬、“有计难施”的无奈和“名实难符”的困惑。

截至2016年3月,吉首市累计投入资金320万元,扶持发展了吉阳花木合作社、隘口茶叶合作社等“红色股份”合作社34家,促成63个村与所在村合作社达成了“红色股份”意向合作,“红色股份”为村党组织带来比较稳固的“财源”,有效增强了其兴办公益事业、开展组织活动的能力,让基层组织工作重心有效对接到“三农”工作中,对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