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早上7点35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举行了一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
一辆载有5吨危险化学品硫酸的运输车因司机疲劳驾驶,在通过河南新郑段十里铺东南公路桥时,撞破了隔离网,事故造成运输车油箱破裂,并有部分硫酸流入干渠,危及水质安全及饮水区域群众生命安全。
这一突发状况很快被寻渠的工作人员发现:“预测入水硫酸1吨,柴油约30升,影响范围100米……”消息被直接传至南水北调河南分局、总调中心,并报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情况紧急,污染水源扩散速度很快,为保证下游的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马上派出打捞车辆、应急队员、移动监测车、救援物资设备赶赴现场,并启动了应急调度Ⅰ级响应。
抢险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首先是切断污染源,防止其继续扩散。位于北京的总调中心远程调控,紧急关闭了污染段上游沂水河控制闸、下游双洎河节制闸。为确保万无一失,下游的李垌分水口、梅河节制闸也被关闭。
其次是处理已污染的水源:对进入水体的浓硫酸采取用30%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的方式处理;在下游设置2道围油栏和收油机、吸油毡,拦截和吸附水面上的柴油。
经过近4个小时的处置后,经现场工作人员反复检测,被污染水源已恢复生态水水质标准。但是,这些水并不能作为饮用水留在渠内,需要通过退水闸排出总干渠。记者在退水现场看到退水渠内还设置了石灰石、活性炭等装置,对水体进行再一次过滤,而废水将作为下游的生态景观用水。
“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沿途有1200多座桥梁,调水风险不可小视。一起局部事故,就可能造成全线断水的系统性风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告诉记者,“进行这次实战演习,目的就是提高我们面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从而保证工程运行安全、水质安全。”
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于正式通水,清澈的南来之水一路北上,滋润了久旱的北方大地。
一年多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32亿立方米,惠及沿线群众4000余万人,大大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在北京,城区供水中超过70%是“南水”;天津中心城区生活用水全部切换成“南水”,超过800万人受益;河南省“南水”受益人口达到1600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水群体,保障水质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线工程全长1400多公里,保障“南水”在“长途跋涉”中不受到污染、避免全线发生“断水”风险成为重要关口。
鄂竟平认为,做好风险防范首先要尽可能地消除风险,然后是规避风险,最后才是处置风险。下一步,南水北调办准备沿着中线渠道,增加一些必要的调蓄水库,一旦发生风险,启动调蓄水库保证下游不断水。同时,全线还将增加摄像头,每隔500米一个,全天候监控渠道安全。此外,中线渠道的北部还将增添一些加热设施,以防冬季河道出现冰冻现象。
保护“南水”安全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水安全这根弦要时刻绷紧,不能有一点松懈。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副局长郑征宇告诉记者,目前河南分局已经形成月度固定断面水质监测、自动水质监测站自动监测、水质实验室补充比对监测水质监测体系,以保证水质的安全可靠;天津分局也设立了1个水质实验室、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4个水质监测断面,对天津段输水水质实时监测。
记者了解到,早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之初,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就明确提出了“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发展目标。之后,国务院发布文件,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累计安排190亿元资金,将水源区43个县全部纳入规划,使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在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市,共整治近600个排污口,建成清污分流管道1000多公里,关闭转产规模及以上企业560家;在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县,累计关停污染企业350家,否决大型项目4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