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博鳌亚洲论坛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一体化:
齐力同行以致远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对话嘉宾:

李士祥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

赵海山 天津市副市长

张杰辉 河北省副省长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吃不下,天津不够吃,河北没得吃”,提到京津冀,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其发展失衡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3月22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天津市副市长赵海山、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军扩进行了探讨。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张军扩表示,世界级城市群涵盖一个中心、两大城市,以及多节点,首先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何谓“轨道上的京津冀”?张军扩解释,即在100公里范围之内,主要靠市郊铁路加上城际铁路;超过100公里,主要靠城际铁路再加上干线铁路,高效率地解决三地互通互联问题。

“三地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这是国家的重点,也是我们三个地方共同推进的重点。”赵海山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说,高铁半个小时,天津到北京,很舒适,很安全,十到十五分钟一趟车,就像公交一样,同城化的效应通过高铁把两个城市连起来了,“交通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和距离感,而且使彼此之间的经济生活更密切”。

为加快交通建设,去年京津冀三地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已投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总公司。“到2020年,整个京津冀轨道的交通里程将达到1333公里,这就是轨道上的京津冀。”李士祥还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不仅是要建好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通,同时也包括京津冀本地区内部的交通。

做好产业分工与定位

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是协同发展。“就北京而言,当前主要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与这个城市战略定位、城市功能没有必要或者联系不紧密的产业。”李士祥介绍,从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已向河北输出了6300个项目,向天津输出836个项目,同时也向外输出了技术合同3600个,相当于1200亿元,疏解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首都更加宜居。首先中关村和河北展开了科技联手发展的一些合作,比如说中关村秦皇岛科技园,中关村保定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也在正定进行合作等。河北在去产能腾退空间的同时,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要通过合作补进去,而且这种合作是在产业链合理分工前提下进行的有效合作。

转移出来的产业是不是北京“看不上”的或者有一定污染的?“其实也不是。”张杰辉现场举例说,2015年4月3日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动工,总投资120亿元,年产30万辆整车。

“在京津冀一体化上,河北在产业上确实有一个需要跟北京、天津协同发展的问题。”但张杰辉认为,河北除了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的产业转移之外,也要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主要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当然传统产业这块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但一定要提升,要迈向中高端”。

天津的定位也是“一个基地三个区”,但与河北又有所不同,分别为研发制造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本身是老工业城市,又是港口城市,近些年发展很快,‘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2.4%。”赵海山表示,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加上政府宏观引导,天津目前承接更多的是北京的创新资源、创意资源,“天津的自贸区在制度试验上也是为京津冀发展整体服务的,所以这个一体化战略对于我们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京津冀整体发展都是共赢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