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气候风险 促进绿色发展
——访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
本报记者 杜 芳

今年3月23日是第56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气候风险和气候安全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

记者: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如何?气候变化的风险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国光:气候监测表明,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5℃,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常年高出0.76℃,再次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首次比工业化以前高出1℃。可以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重大的气候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这样的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会进一步增加,可能导致全球许多地方“干者愈干、湿者愈湿”,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将加大,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认为,如果全球升温幅度比工业化前高出1℃至2℃,全球面临的气候风险尚可控;如果升温达到或超过4℃,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放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风险并产生各种新的风险,人类社会将置于更加不确定和更难以控制的气候风险之中。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关国际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重大挑战。

记者: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极为明显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怎样的挑战?

郑国光:我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提出,近百年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9℃至1.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暖造成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严重,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城市气候灾害日趋凸显。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和干旱风险将加剧,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部的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将会逐渐加大。由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将凸显,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记者: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应该如何降低风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郑国光:面对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我国可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气候安全作为一种杠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

此外,还要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应对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部门,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履行政府职能,开展面向未来的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工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气候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和科学研究,加快推进中国气候服务系统的建设,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降低气候灾害风险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