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作为意象,有的充满悲凉、凄凉的冷,有的赋予了我们生的希望
蒋勋曾在《忘言书》中提到,这春天与大地,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再不起眼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字斟句酌最终字字珠玑的古诗词中,更是少一字而差千里。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景物,作为意象也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
就比如说古诗中的草吧。草在诗词中作为一个特有的意象不仅表现的是文章的内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
无垠的草色在古老的文化中有着最清冷,最冷酷的一面。说到“草”这个意象,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诗词中,烟与草放在一起用的时候,通常烟展示的是一种虚无与缥缈,而草则象征着一望无际的绿。那绿是披着白纱,带着浅愁的,也是漫无边际的,似永无尽头。这尘世间最渺小的生灵却偏偏给我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在缥缈中走向远方,在伴着旷野的火中期待重生。
再如柳永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如果说那一川的烟草让贺铸困于其中无法挣脱,那柳永登高凭栏,便又多了一份高处独处的寒冷。斜阳穿过烟雾,只剩一缕烟光落到他肩上,带来的不会是暖,只会是更多的寒。于是不管怎样的草,都不会再是那或深或浅的绿,只会越来越灰,越来越暗,越来越冷。在观赏者心里留下无尽的黑暗与空洞,让其沉湎,再无法触摸希望之光。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载不动的却是那永远的忧伤和亘古的荒凉。
草之一物,不仅暗淡清冷,亦是岁月的见证者。它如实地记载了历史,承载了更多的故事,见证那凄冷的注定的结局。“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意说陈后主荒淫奢侈,好歌舞,至笙歌未彻,隋兵已至。于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旧时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粉饰太平,终究还是化作一抔尘土,归于大地。又一年春夏,只有那些断壁残垣和那缝隙之中的几丛野草,还在低声诉说着那些是非成败。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何尝不是在诉说着国都沦陷后的悲凉呢?于是我们说,草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岁月的见证者。作为那已逝去的,尤其是凄凉的见证者,它也是凄凉的。见证也罢,凄凉也好,这些就像那弱小却坚韧的草根一样扎根在传统文化这片沃野,不再分开。
草作为意象,想来是充满悲凉的,在传统文化中草也不单单只有这凄凉的冷,还赋予了我们生的希望。其实它也是新生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我记得小学第一堂阅读课,老师带我们读了一首《钱塘湖春行》,里面就写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小草的颜色,不是近乎于灰暗的绿,而是活泼的,充满生机的。他们生于初春时节,协谷雨,醒生灵。那是初春跃动的旋律,是万物生命的起源与开端,它是满怀希望的。
草作为意象还有许多喻义,如古人常自喻香草美人,以表明自己颇具高尚品德。孟郊将自己思念并欲报答母亲之心比作寸草心。再如“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情感,而当我们把其赋予自然生灵之上时,它便独有了自己心情的那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