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一带一路:推进公正、包容的国际新秩序”研讨会暨课题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进程止步不前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各国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愿望,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区域及世界经济增长,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建议从亚投行、丝路基金、债券和股票市场,以及保险体系等多方面完善“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琦在专题报告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共创和共享发展机遇,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为区域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随着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生产网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较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中作用日趋显现。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中成为新的亮点,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近些年这一地区引进跨境直接投资能力大幅提高,跨境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张琦说,要构建适应沿线发展实际的区域贸易投资合作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经济合作,如产业合作、研发创新、投资与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诸多功能性合作。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中作为倡导者、推动者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区域贸易投资关系,但由于沿线各种次区域制度化安排较多,在市场规模、开放水平、规则标准、合作领域等方面既交叉重叠、又存在不小差异,因此应该分层次逐步推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专题报告中表示,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相应的挑战。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对其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建设。第三,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绝大部分金融服务需要多个国家的货币金融体系相互合作,此外还需要庞大的资金量,仅靠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仍难以支撑。第四,国际资本市场正处于剧烈的波动阶段,要在国际上通过融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不小困难。
对此,霍建国提出了6点建议。第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要适应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中国金融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水平。第二,人民币完成国际化路径,应加快实现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功能,并逐步加快实现人民币作为区域化货币的功能转换。应继续扩大双边本币互换,促进双边本币结算,创新和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资和贸易中的使用。第三,充分发挥好亚投行信贷支持作用,应创造条件发挥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同时鼓励在上合组织银联体框架下扩大信贷融资规模和服务范围。第四,建立以丝路基金为主的信托投资体系,要加强丝路基金与亚投行、亚开行、世界银行、国开行、中投、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同配合与互利合作。第五,要积极探索设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开放,促进亚洲储蓄投资于本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加快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鼓励更多的沿线国家政府和机构在香港等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第六,强化保险机构体系建设,推动政策性、商业性保险机构和养老基金加大对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保险合作体系,深入调研并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