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对创新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崭新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使我们党对创新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需求无限性与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一直都是各国长期努力的方向。即使到了今天,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时代,很多传统产能过剩,但也仍存在着有效产能不足的问题。这个矛盾在当下的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包括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动力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主要看创新。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如今,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近代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教训、民族的悲哀。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对国内发展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着眼,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提升到第一动力的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订未来5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要深刻认识到,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理念变化将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特别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创新对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才能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做好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的“加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紧紧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要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