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吉央宗:做村里最需要的人
本报记者 代 玲
德吉央宗在农忙时节帮助农民开拖拉机播种。

德吉央宗大学毕业后成为拉萨市曲水县的一名“村官”。如今,她已担任才纳乡白堆村党支部书记。新华社记者 觉 果摄

2010年,年仅23岁的德吉央宗通过招考,成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被下派到白堆村工作。此后,她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用真心和真情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将青春书写在基层广袤的土地上。

融入基层

刚到农村,有些村民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产生了质疑:“恐怕待不了一个月吧!”“女大学生也能吃这个苦?”……

变压力为动力。不服输的性格,让德吉央宗暗下决心:“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出个样子来给村民看。”“在群众最‘盼’处出实招!在群众最‘想’处见行动!在群众最‘急’处抓整改!”这三句话工整地落在德吉央宗的笔记本扉页上。

刚进白堆村不久,德吉央宗就遇到了安居工程提升改造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事务庞杂而琐碎,每家每户都要考虑到,少不了天天登门入户。

德吉央宗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晚上,嗓子哑了,两腿像铅一样沉,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靠脚踏实地,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德吉央宗迅速和村里的人熟络起来,打开了工作局面。接下来的日子,她学会了开拖拉机、骑摩托车,和村民同吃喝。渐渐地,村民开始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称赞她,“普姆普列促吧”(藏语,意为:“这个小姑娘比男孩还要皮实”)。

解决难事

2014年,白堆村村民参与拉日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有20多万元工钱被包工头拖欠。村民找德吉央宗帮忙,她二话不说,多次跑部门协调、找包工头谈判,最终帮村民顺利要回工钱。

白堆村担负着拉日铁路和机场快速路白堆村段的巡逻任务,有些时候,村里要组织人手24小时巡逻。凡是遇到这样的任务,德吉央宗都带头参加,以身作则。“我是村干部,不能因为是女的,就搞特殊化。”她说。 由于腿脚不便,低保户、藏族老阿妈边巴经常把身份证和存折交给德吉央宗到县农行取钱,拿到钱时边巴从来不数,对德吉央宗特别信任。

“德吉央宗就像我的亲女儿。要是连德吉央宗这样的好干部我都不信任,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边巴说。

德吉央宗带着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理想,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她通过多方联系,建设了白堆村5、6组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81户39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保证白堆村组级活动场所,帮助村里积极争取资金35万余元,确保了白堆村组级文化室建设全覆盖。

迈出新步

村里好不好,还要看发展。白堆村地处拉萨河下游,地少山多。过去,村民主要种青稞、油菜,一年的收成仅能维持生计,缺少增收门路。

上任之初,德吉央宗便挨家挨户了解大家对于发展的期待,摸索发展的路子。

5年多来,德吉央宗和其他村干部、驻村干部一起发展藏鸡养殖、推广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调结构种玛卡、组织培训村民外出务工,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她利用短平快项目经费建设了白堆村藏鸡养殖项目,并同村主任一起到山南地区实地调研鸡品种,购买鸡苗、饲料、铁丝网等,亲自给69户村民每家每户发放鸡苗、饲料等,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在推广新品种“藏青2000”时,面对村民的担心,德吉央宗邀请市、县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现场指导,自己驾驶拖拉机犁地,和村民一起播种、施肥、除草。秋收时,新品种大获丰收,村民每亩增收700余元,连村里种田“老把式”普布也竖起了大拇指。

为改变千百年来“二牛抬杠”等西藏传统耕作方式,德央跑项目、争取资金,成立村级农机合作社,使白堆村成为农业机械化村,不但满足本村机械化生产,还可跨村作业挣钱。如今,白堆村从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家富、村美、人和”的先进村。年人均收入由她进村前的6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2万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多出近3000元。

作为一名村官,再到后来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德吉央宗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白堆村。在她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白堆村获曲水县年度综合考评一等奖,还获得平安村居、优秀村党支部等荣誉。而德吉央宗本人,在基层的锻炼中也实现了个人的成熟和成长,先后被评为“先进驻村工作队队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等。人们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城里来的姑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