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晓兰委员——
“精准扶贫”要靠“精准科技”
本报记者 佘惠敏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建议,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扶贫精准度。

徐晓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贫困人口的识别不够精确,存在部分被认证的贫困人口未必真正贫困,而真正贫困的人口可能未被认证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是扶贫物资和人力的主要提供方,我国却缺乏相应的监测和规划;在相关数据的动态跟踪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则和手段,各地无法保持较高的监测频率;缺乏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各地区的数据缺乏沟通和共享,同时对数据的应用不够深入,缺乏全面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扶贫中的数据获取难、分析难和管理难。随着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徐晓兰委员说。

为此,她建议:一是拓展贫困地区的数据获取维度,打通扶贫系统与国家其他系统的网络连接,将当地气象、工商、经信、农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与扶贫相关的数据库接入扶贫信息管理,便于共享。二是加强对帮扶方发达地区可支出物资和人力资源的监控,除物资和人力的品种、质量和数量等外,其地理位置、交通成本等也要一并纳入网络监控。三是实现更高频率的数据跟踪和更新,使数据尽可能做到更新、更准、参考价值最大化。四是通过科研立项方式加强数据分析及应用,鼓励相关学者研究扶贫数据和模型,为贫困地区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五是构建大数据处理和云管理中心,将各地扶贫数据库、大数据模型、相关政策等通过网络连接,在顶层设立云端大数据处理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