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盘点“十二五”辉煌成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经济治理 我话语权提升
本报记者 徐惠喜

① 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在贵阳整装待发。该班列连接贵阳、深圳和欧洲,是以海运集装箱为主要货源开行的“一站式”图定集装箱快运班列。

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

② G20结构性改革高级别研讨会上,参会嘉宾就结构性改革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③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来自57个创始成员国的代表共同按下启动键。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④ 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蛇口港。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十二五”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表现突出,不仅扩大了“朋友圈”范围,而且在全球经济制度建设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大棋局中,中国纵横捭阖,落子有声,中国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提升,中国的规则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特色鲜明的全球治理观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16日在土耳其宣布,中国将于2016年9月在浙江杭州举行G20领导人第11次峰会,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方将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和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等4个重点领域开展工作。作为标志性事件,中国接任G20主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期待。主办G20峰会,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上主导议程设置,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方向,并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议题从短期问题向深层次和长期性问题延伸。

杭州G20峰会,是继2014年北京APEC峰会后中国主办的又一全球经济盛会,国际社会瞩目中国。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增长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更趋分化,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同时,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展不畅,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加速演变,国际发展合作、多边贸易体制、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等需要各方采取协调一致行动,作出新的规划,需要各方发扬伙伴关系精神,促使G20顺利完成转变。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略、中国理念满怀期待。

“十二五”以来,中国积极进取,大力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贡献给全球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主张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发展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认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落实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识;既要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

在国际合作领域,中方主张从战略高度、全球视野出发,深化亚非拉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

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中国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拉美产能合作专项资金”“中国—巴西双边产能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同世界深度融合。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十二五”时期,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双边多边国际场合,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前进道路和发展机遇,增进了各方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中国有关全球治理的系列主张蕴含中华文化智慧,与中国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

“一带一路” 倡议顺应潮流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挑战,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中国对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在双边层面,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在多边层面,发挥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作用,与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和响应,“一带一路”的带宽不断拓展,路长日渐延伸,“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引领了区域经济合作。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为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中国实现对接。目前,中国已经与沿线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合作布局,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多项早期收获计划落地,以亚投行、丝路基金和产能合作为形式的制度化合作已然成型。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带一路”带动了我国与相关国家投资合作,引领了国际产能合作。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到去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仅去年一年,我国企业就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3987个,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目前,我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合作区共计75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完善自贸区整体布局

“十二五”时期,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已经从一个贸易协定的参与者转变为可以影响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贡献者,深度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国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成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启动亚太自贸协定(FTAAP),同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完善自贸区整体布局。

中国还发挥贸易大国作用,推动全面结束《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中国是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是信息技术产品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方。扩围谈判达成协议,有利于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助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中国制造2025”。

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中国加快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中国正在推进多个自贸区谈判,包括RCEP、中日韩、中国—海合会等自贸区谈判。

去年,中国成功签署并实施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如期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推动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实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中澳自贸协定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中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方以正面清单方式向澳方开放服务部门。

经过2年4轮谈判,中国与东盟完成自贸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这是中国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升级协定,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海关合作与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将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并促进RCEP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进程。

目前,中国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谈判和与巴基斯坦的自贸区谈判,启动与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的自贸区谈判和与新加坡的自贸区升级谈判。一个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正逐渐浮出水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