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赵以诺
2月7日夜里,正是万家团聚、共庆新春佳节的时刻。在河北丰宁县人民医院ICU病房中,一位身着白大褂、面目清秀的男子在认真巡查住院病人。
“除夕夜,窗外的烟花爆竹很容易惊扰重症病人,医护人员要格外当心。”这位医生说。他叫姜海波,是这家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当主任8年来,几乎每个重要节日他都在病房中度过,全身心守护着这个病房,每年帮助上百位患者起死回生。
医术精湛
今年44岁的姜海波工作不到5年时,便遭遇一场沉重打击:60岁的父亲被一次严重的肺部感染夺去生命。参与抢救父亲的一幕幕经常在他脑中浮现。为此,他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把全部精力用在呼吸内科临床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成为县医院呼吸内科的技术尖子。
2008年初的一天,急诊抢救室住进一名丛姓病人,急诊科大夫怀疑病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可治疗后未见好转。姜海波通过从病人家属处了解的相关情况,加之自己悉心观察到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后作出判断:病人可能患上了嗜铬细胞瘤。稳妥起见,院方从北京请来专家对病人进行会诊,但按照专家的方案治疗,病人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经过再三思考,姜海波说服病人家属按嗜铬细胞瘤进行治疗,病人转危为安,恢复了健康。
就这样,姜海波的医术得到了认可,不少科室遇到疑难、危重病患,第一时间就想到找他会诊。
真诚沟通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姜海波十分认可和赞同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这段话。多少次,刚刚入梦就被叫醒;多少次,遇到特殊情况,他都想尽办法妥善解决。
2013年9月的一天,姜海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位刚出院的病人将写有“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的锦旗送到医院。姜海波代表全体同事接受锦旗时,既欣慰又感动。
患者郭某发烧一周后,来到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短短24小时后就出现气短、胸闷等重症肺炎征兆,医院决定将其转入ICU治疗。当家属看到患者呼吸急促,并被告知有生命危险,需要到ICU治疗时,表示不能接受。他们急切地问姜海波:“肺炎为何这么严重?既然有生命危险,你们有多大成功的把握?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危险?”
姜海波认真倾听着患者家属的一系列问题,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介绍病情及相关知识。“患者虽然病情危重,但还有救治希望。我们曾经成功救治了多名这样的重症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姜海波用严谨和真诚感动了病人家属,他们在患者知情同意书及病危通知书上签了字,并恳切地说:“医生,拜托你们了!”
在姜海波等人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病情出现转机,在中秋节那天实现了跟家人团聚的愿望。
医者仁心
ICU病房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百姓花费最多的病房,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为此,姜海波他们想尽办法为贫困家庭节省医疗开支。
2015年11月的一个深夜,熟睡中的姜海波被手机铃声吵醒,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您快来一趟吧,我爸爸快不行了”。打电话者家住丰宁县大阁镇林营村,她父亲宋明杨患慢阻肺多年,在石家庄治疗近半年也不见好转。家属将其转回丰宁县医院ICU治疗后,姜海波果断作出决定:患者只要不发烧,就不用频繁抽血化验、停用抗生素等,使其医疗费用下降了一多半,效果却更好。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回家休养后,却因家中条件所限,患上感冒导致病情加重。
姜海波得知后,顾不得已是深夜,立即开车直奔患者家中。经过近1小时的寻找,姜海波终于赶到患者家中,全力抢救到次日清晨,等患者病情稳定,才驾车离开。
据姜海波的同事介绍,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每次家属求助,他都有求必应,并多次对患者进行回访和无偿救治。在金钱和生命面前,姜海波一次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