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是怎样“炼成”的?
安 之

套用一句流行语:当我们在谈论创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审视阿里巴巴诸多技术突破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其背后显然有一整套有效率的创新机制在支撑。

在记者采访过的众多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办公区是最“吵闹”的。几乎在所有业务条线,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个小团体在会议室、茶水间甚至工位旁边讨论着什么。阿里巴巴的员工告诉记者,这是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当面讨论的就不打电话,能打电话解决的就争取不发邮件。”这种灵活与务实,正是阿里巴巴创新机制的一个缩影。

比如在阿里巴巴,有一个叫做“赛马会”的内部创业机制,所有员工可以自由选题、自由组队,或者由公司提供命题,员工自由组队投标。通过评审的项目,团队可以选择转岗、调整绩效指标,专职从事这个项目的研究,也可以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集团还会提供一笔预算。

灵活与务实不仅仅停留在普通员工层面。缩写为IDST的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集中了阿里巴巴从美国招募来的顶尖专家,他们被称为阿里巴巴的“最强大脑”。让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资深总监王伟仪颇为感慨的是,这些专家进入阿里巴巴,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聚划算的人工选品改成智能选品。“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把他们摁进去的时候,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聚划算,也有人不乐意,说我过去带上千人的团队,来了阿里巴巴,却要干我过去手下的手下的手下才干的工作。当时,我们的基层员工也说,真没想到,我们的工作是写代码,这些高大上的科学家,他们来了也是写代码。”王坚则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想让他们在里面好好看看,必须让这些‘落地’,接触和了解具体业务,才能真正抽象出核心问题。”

对于体量庞大,产品线众多的阿里巴巴来说,灵活和务实也有助于避免“大公司病”,提升创新的效率。王伟仪坦言,阿里巴巴有打破各个事业群的技术小组,对所有工程师开放,“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商品推荐、智能搜索,这些技术突破可能很多业务部门都需要,因此我们就采用了领域共建的模式,从每一个技术领域切进去,让各部门都能参与,来共享一些底层的研发,避免让每个团队都重复造一个轮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