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6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敬的高铁养路人
本报记者 袁 勇

从北京市中心沿京津高速向东南行驶近50公里,可到达通州区永乐店镇,北京高铁工务段永乐车间坐落在这里的一处偏僻区域。车间主任郎岩和他的70多名同事常年生活在这里。

1月28日22时,永乐车间内灯火通明,郎岩和同事们正在清点当天的作业工具,做出工前的最后准备。作为车间主任,郎岩每天的任务就是带领同事对高铁车轮以下的部分进行养护,包括桥梁、路基、钢轨以及周围环境等,以保证高铁运行安全。用郎岩的话说,“我和同事就是高铁的养路人”。

22∶30,准备工作结束,作业车辆向西行驶近1小时后,到达了当天的作业地点——京广线廊坊段,郎岩和同事当天的任务便是对这里的一段钢轨进行例行检修。寒夜里,大风呼啸,寒风刺骨,郎岩和同事们站在钢轨旁等待作业通知。

凌晨0∶30,作业指令到达,郎岩下达了进场作业的命令:“调度命令号81002,起止时间0∶30到4∶30,咱们现在可以上线了。”随后,他带领同事进入轨道,开始了当天的轨道养护作业。

别看郎岩只有29岁,他可是我国第一代高铁养路人中的“老师傅”。早在国内首条高铁——京津城际线路开通之前,他便加入养护技术研发队伍。8年来,他全程参与了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的提前介入、联调联试和管护维修等工作。

在参加京津城际线路前期介入工作时,国内相关技术尚属空白。郎岩每天跟着施工单位学习,了解设备构造、熟悉整修技术。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只言片语,都被他当做宝贝一样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每当有外国专家前来指导,他就急忙跑去学习,将关键点一字不落地默记于心。

京津城际线路的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德国生产的高速道岔,有一个与既有道岔不同的FAKOP区。京津城际通车后,外国技术人员带走了FAKOP区域的检测工具精调支架。于是,郎岩带领同事搜集翻阅各类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实验论证,终于研制出首个“中国制造”的精调支架,不仅结构更加灵巧合理,而且精度更高。

丰富的“参战”经验让郎岩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尖兵,他参与修订了8项安全规章、8项工作制度和13项应急处理预案,为全路290余名高铁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提供了专项培训,为武广高铁制订了专项精调方案,并带领团队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高铁线上,日夜守护着高铁线路设备,确保高铁的运行安全。

8年来,郎岩极少能回家看望家人,高铁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凌晨5点半,听着第一趟高铁呼啸而过,这个声音是伴我入睡最好的催眠曲。”郎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