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地里只能种苦荞、玉米,全家一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云南南涧县发达地村村民朱玉良说,“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维和药业种植中药三七,全家人都到‘无量药谷’打工,年收入10多万元”。
“栽一山坡,收一箩箩”,这曾经是无量山高寒山区年年重复的“老山歌”。如今,因这里自然生态保持较好,被利用起来种植中药、发展生物制药产业,1万多名村民成为“无量药谷”的产业工人,每人年收入三四万元,让4000户彝族群众脱了贫。
近年来,云南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效益日益显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开始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生态环境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树立保护优先发展理念
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物种数量均居全国之首,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
禁牧是大理市畜牧兽医局改善洱海流域生态、保护洱海的重要举措,从2007年起,这里就开始实施禁牧工作。8年多过去了,禁牧产生的良好生态效应正一点点显现出来,此前的荒山、丘陵、沟渠堤埂植被已得到很好的修复。“现在苍洱大地草绿水清!”大理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杨建宏说。
“安装生态隔离带后,附近的村民往河里乱倒垃圾的行为就不可能发生了。”洱源县环保局项目股股长吉凯锋告诉记者。洱源是洱海之源,县内众多河道最后都要流进洱海。弥茨河、永安江、弥苴河、罗时江等河流两侧分布着大量的村庄,人口较为密集,产生的生活垃圾给河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让河道更清洁,2014年起,大理州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大理市每年向洱源县补偿生态保护治理资金1500万元的制度,率先在州内建立洱海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5年5月,洱源县又启动了河道保护与治理工程,对县内的主要河道进行全方位地治理。
刚刚过去的春节,大理和洱海游客爆满,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大理和洱海,看得见雪山,望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在后面支撑它们的就是云南省和大理州对洱海的持续有效保护。
在高原湖泊保护的“洱海模式”得到国家肯定的同时,云南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成果突出,治理成效日趋显著。
滇池治理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中的最大难点,2015年,在有效引入牛栏江对滇池进行补水后,滇池治理工程全面提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去年1月至3月,滇池外海水质已转变为轻度富营养化,滇池蓝藻水华暴发的时间推迟、周期缩短、频次减少、面积缩小、藻生物量减少,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
近年来,云南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成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创新保护模式,积极探索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普达措国家公园,以2.3%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区域97.7%面积的有效保护。
为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坚持在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云南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过硬措施。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2014年,云南省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文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借绿色优势助产业转型升级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云南省的亮丽名片、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中,钢铁、有色、化工等资源型、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减少这种路径依赖,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山下果木葱茏,山上皑皑白雪,丽江桃园牧歌种养殖有限公司的1000多亩雪桃就在玉龙雪山脚下。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长时间长,桃子的口感格外脆甜,再加上海拔高低错落,不同区域的雪桃次第成熟,瞄准了季节空当,可以说是市场上很对消费者胃口的产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提出了‘两个丽江’的概念,一个是1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丽江,一个是每年有2000万游客的丽江。”丽江市农业局局长和建华说,“围绕旅游做农业,市场潜力大有可挖。”
在云南马龙县,曾是钢铁企业老板的双友牧业总经理黄鑫告诉记者,选择到马龙县来当“牛倌”,是看中了云南特有的肉牛品种、自然环境和饲草资源优势。马龙县农业局局长高德安介绍说,2014年12月,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院历经30余年自主培育的“云岭牛”新品种顺利通过了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南方第1个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具备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的能力,一举填补了国内品种的空白。
云南省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着力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截至2015年,云南粮食产量实现连续13年增产,花卉、咖啡、橡胶、烤烟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茶叶采摘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甘蔗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突破5000万亩。云南还着力推进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观赏苗木等绿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引导木材加工、竹产业、林化工、林浆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传统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林业产值取得突破,全社会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800亿元。
2015年,云南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促进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
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启动了“云上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消费等为主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目前,云南设立了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生物医药、生物技术6只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总规模为15.7亿元。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等优势产业。
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云南着力加快发展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69亿元,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