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的雕刻者
哈尼少女。 白波/摄
汗水。 马理文/摄
光耀大地。 马俊勇/摄

云上梯田,美丽红河。仙境一般的红河哈尼梯田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心中所想。让我们随着这一幅幅照片,品味哈尼,感受美。

哀牢山间,苍穹之下,置身层峦叠嶂、水面晶莹的梯田,哈尼古歌随风飘动而来,又飘动而去,加之山谷的反射,缭绕之间,不知是耳旁的幻听,还是天籁之音。

仙境一般的红河哈尼梯田早已誉满全球,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追本溯源,这些镶嵌在海拔600米至2000米之间山坡范围内、坡度在75度以上的梯田都已历经了千年沧桑。当年古哈尼人浪漫的设计和辛勤的劳作留下了这伟大的创造,如今,数十万的哈尼子孙仍然被这些梯田所滋养。

在哈尼梯田——南方稻作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活化石中,奏出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乐章,最为实用的目的却成就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每当陌生人走进哀牢山间,灵魂总会被这壮丽所震撼,无数诗人、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纷纷前往,他们贪婪地去感受那种美妙,去探究悠远质朴的哈尼文化,并打破时空的桎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将美好再现。

没有人创造,哈尼梯田无从诞生;没有人劳作,哈尼梯田将一片喑哑;没有人赞叹并再现这美好,哈尼梯田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精神与活力。保护文化遗产,不是要尘封历史,相反,只有让“人”走进文化遗产,让凝固的历史音符再次流淌,才是对人类文明最好的致敬。

咔嚓,暮霭中,惊醒沉睡梯田的,是来自远方的摄影家。红河哈尼梯田是摄影家的天堂,摄影艺术在发现哈尼梯田、传播哈尼梯田文化、推动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胸前挎着相机的欧洲人走进哀牢山深处。随着晨雾飘散,他突然发现有光亮层叠着从远处透出薄雾,就像一块块水晶从上到下被天神横插在山上—原来,他正站在大片梯田的顶端。梯田漫山遍野、层层叠叠,闪耀着晶莹的光泽,他立即被这磅礴的气势震住了。这位法国摄影师带着大量以哈尼梯田为主题的作品回到法国,他将哈尼人称作“山的雕刻者”,将哈尼梯田誉为“新的世界奇观”。哈尼民族风情深深打动了法国人,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注目。

再次拨转历史的指针,30多年前,中央音乐学院5名大二学生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条件下,跋山涉水来到红河采风。梯田尽头飘来的乐声直达天际,震撼了来自远方的年轻人的心灵,他们随即创作出了我国首部彝族题材的交响组曲《彝歌》。

影像在诉说,交响在跳动,古老的哈尼梯田文化突然有了全新的载体和意境。然而,正是在变化之中,文化的精髓才得以鲜活。

文/李 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