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将在2018年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为了黔中绿常在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2015年,该省森林覆盖率超过50%。图为贵州锦屏县春蕾林场一角。 杨胜屏摄

数九时节,莽莽北国一片萧索。而地处西南的贵州,却是郁郁葱葱,充满了绿色诱惑。

回首过去的2015年,头顶的蓝天、脚下的绿地,不只一次让贵州骄傲。据贵州统计部门数据,2015年,该省森林覆盖率将超过50%,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同时,贵州GDP增速预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

成绩的背后,是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不懈努力,是贵州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

厚植绿色主色调

2015年2月25日,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及群众8万余人走上山头,义务植树40多万株,拉开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大幕。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基础极为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难度极大。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贵州,既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下游地区发展担负的责任。

“我们要把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贵州省委领导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了向生态建设进军的号召。

根据“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贵州省将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8项举措,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一些地区将其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推广核桃、水果等树木种植,产生了一批特色产业县、乡。曾经的荒山秃岭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

如今,贵州的林地面积达到1.32亿亩。多彩贵州的主色调,越来越浓。

产业重构护生态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化肥行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但贵州瓮福集团却是个例外。

该公司依托先进的磷矿开采与加工技术,推进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磷酸盐的生产成本、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20%和50%以上,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抢占了市场竞争制高点。

据瓮福集团副总经理黄进介绍,该公司目前在传统化肥方面,努力发展定制、高端、生态多样化产品系列,目前在磷铵添加中微量元素、新型水溶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此外,该企业还努力延长化工产品的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磷酸盐、碘盐等产品。

在积极“植绿”的同时,贵州大力“护绿”,唱响“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一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着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发展,努力在生态保护上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用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以及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酒、烟、茶、药、食品等特色产业不断走强。

据了解,仅茶产业一项,贵州的茶业种植面积已突破68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5年完成茶叶产量22.4万吨,总产值达214.8亿元,实现综合产值404.9亿元。

按照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的原则,贵州省大力培育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形成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目前聚集了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三大运营商以及富士康、惠普等企业数据中心,“云上贵州”用两年多的时间迅速实现了政府数据横向和纵向的聚集,形成了统一存储、统一交换、统一安全保障的平台,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大数据发展纲要的目标。此外,贵阳市还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众筹金融交易所,开展众筹、众包等工作,推动数据金融生态的形成。

贵州省经信委预计,2015年该省大数据产业的增速达到37%。

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贵州经济质量。2010年到2014年,该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2%,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2015年前三季度,贵州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7.4%。

深化改革建机制

在贵州省织金县,一位拟被提拔任用的副县级干部,因分管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遭环保部门通报,被暂缓任职。

这样的事情,在贵州不只一例。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织密织牢制度笼子,防止其不作为、乱作为。

近年来,贵州省先后探索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成为推动领导干部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的“紧箍咒”。

贵州环保部门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我们的干部要过好考核关、审计关和追责关”。

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贵州重点研究制定了“1个条例2个问责办法”,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了问责对象、问责情形、问责主体、问责方式和结果运用等内容,构建了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度的基本框架。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规定,对引进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强制性标准项目,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未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或存在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情形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进行问责。

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分类界定了问责情形,明确对党委、政府在组织领导和决策过程中的13种情形,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部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的10种情形,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11种情形及损害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生态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要进行责任追究。

为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贵州综合运用考核、审计、司法、执法等手段,通过改进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工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等,促使领导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生态保护上来。

在贵州省《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办法》的50项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类指标占7项,比重为14%;此外,还设置了6项环境保护扣分情形。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稳定改善;按期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任务3项一票否决事项,以此来督促地方政府强化责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过程中,贵州省通过与高校合作,为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该省审计厅完成了赤水市和荔波县两地的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将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责任一一落实,将创新机制体制和政绩观的考核以及涉及资源资产管理的其他方面也纳入审计范围。2015年,试点扩大到6县(市)。

通过试点,两地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很大的提升,成熟的经验也正逐步在贵州全省铺开。贵州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胡立平认为,“通过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揭露了地方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提升了地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据了解,通过审计,贵州省发现了多起破坏资源和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违法事项,并得到司法机关查处。某县发现的52宗违法占用林地案件,有9起刑事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进行立案审查;38起行政案件已全部立案,结案24起。

目前,贵州省已经初步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据了解,该省将在2018年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深化改革也不能停步。去年11月,贵州省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46项改革任务,力争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