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廉传家
□ 揭方晓

包氏后人自赞:“包氏之于建昌也,富贵功名居其半,道德文章冠其首。”

早就听说江西省南城县上唐镇包坊村是宋代名臣包拯后裔村,近日,笔者慕名前往拜访,无意中发现了一部包氏家训,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后世子孙做官不能贪赃枉法,违者永远不准回包家(也即是开除族籍),即使是死后也不能葬入包家的墓地。不从家训的人,就不承认他是包家的子孙。

包拯不但以自身的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而他的后辈也皆能居官者廉洁,为民者淡泊,深受好评。人们往往把这一现象与包拯所制定的这37字家训联系起来。不遵从包拯此训,包拯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包拯还嘱家人请工匠,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壁。昭德塞违,垂照后世。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

包坊村是包拯之兄包播的后裔村。最早的南城《包氏宗谱》修成于南宋,里面记录了合肥包氏长房迁居南城的事实:“包氏,盱江之望族也,宋大中祥符庚午(公元1010年),龙图大学士包拯(字希仁)之兄播(字希远)由金陵合肥以官(通判)来建昌(今南城),乐两姑山水之秀遂家于七仙阁下,后徙修仁里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始有包氏。”月湖包坊,即现在的包坊村,现在包姓800多人,与合肥包氏、宁波包氏都有亲密的宗族关系。

1999年,包坊村党支部书记包木根应邀去合肥参加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庆典活动,唯一带回的纪念品就是这部《包公家训》。虽非原作,只是普通的纪念品,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可包木根还是精心保存着。他说,祖宗遗训,片刻不敢忘记。

村里的小学退休教师包耀祖,为包播子孙。2004年,他参与了《包氏宗谱》的第16次重修,这也是宗谱的最近一次重修。这本《包氏宗谱》里有包拯遗像,南宋名臣、著名学者、教育家江万里为之作赞。赞曰:“卓立经天纬地才,紫微光烛映三台。世间多少无名事,尽是先生断出来。”村里至今还有重修的包播墓,并有先前墓中之墓志铭堆放其上,当地人称为“暗碑”。墓志铭上皆蝇头小楷,历风雨侵蚀,字多不辨,但“吾父”、“希远”等字还依然辨得,印证之墓确为包播之墓,且墓志铭上的文字为包播之子所撰。

由于谨守祖训,南城包氏后人多俊杰之士。南宋后期的包恢,官至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宋度宗将其比之为二程(程颢、程颐),有《弊帚稿略》八卷、《四库总目》传世等。到明代,包氏外甥罗汝芳成为著名的理学家,为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老师。去年,南城籍材料专家、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博导、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首席科学家包亦望教授和他的团队,凭借《结构陶瓷典型应用条件下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此,包氏后人自诩说:“包氏之于建昌也,富贵功名居其半,道德文章冠其首。”

据包耀祖介绍说,现在村里的包姓子孙,除了那些俊杰之士,其他大都以耕种为生。即使外出务工,也多是进工厂、厂矿,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数百年来,村里包氏子孙从无贪赃之辈,亦无枉法之徒,民风淳朴,性情敦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