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19世纪末曾在我国绝迹。如今——
石首麋鹿何以“跳”出濒危名录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杨雄飞 蔡家奇
在经历猎杀、绝种、重新引进、大量繁殖、野化放养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后,野生麋鹿终于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图为湖北省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郑元昌摄

“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在2000多年前的古云梦泽,楚王在此圈养麋鹿,水草丰茂,犀牛麋鹿成群。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的天鹅洲长江故道,就是古代云梦泽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九曲回肠”的湿地地貌。时移世易,曾经浩淼无边的云梦大泽早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变为陆地,仅余零星水体如洪湖。大泽不再有,而麋鹿又有了。在经历猎杀、绝种、重新引进、大量繁殖、野化放养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后,野生麋鹿,终于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长江故道寻访麋鹿天堂

在湖北省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温华军的带领下,记者踏进了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这块神秘的土地。早上8时许,穿过一片林荫小道,阳光透着薄雾洒在身上,如梦如幻。在路边的水塘边,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见。路上不时有野鸡穿过,一点也不怕人。

不一会儿,就到了一片一人高的芦苇丛,狭窄处看不到前进的道路,温华军笑着说,“一直开,车到山前必有路”。他告诉记者,因为要保持原生态,保护区里没有修路,连供游客游览的步行道都没有,现在走的是他们日常巡护踩出来的一条便道。

在芦苇丛穿行了10几分钟后,视野渐渐开阔,远处的长江故道水光潋滟。突然,温华军叫了一声停车:“前面芦苇丛中有麋鹿。”我们刚下车,在前方500米处,一只独角的雄鹿突然从芦苇丛中钻出,它似乎也发现了我们,站定朝我们看过来。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的眼睛深深凹了下去,温华军说,这是麋鹿面对危险时的生理反应。

我们停住脚步,不一会儿,又有几只麋鹿从芦苇丛中钻了出来,发觉我们没有什么威胁了,它们转身排成一列向长江故道走去。我们弃车步行,紧跟着它们。1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长江故道的沼泽边,在沼泽深处,大约100多只麋鹿分成5群,排成一字立在水中,离得较近的几只麋鹿卧在水里,几只活跃的麋鹿不时地用自己的角对挑,场面并不激烈,显然是一种温和的嬉闹。更多麋鹿或站或卧,悠闲地沐浴着阳光,白鹭、大雁,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不时从它们身边飞过。身处芦花飞舞的空间和清澈的古道,恍惚间,我们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古云梦泽。

温华军说,保护区东北面,有长江故道(牛轭湖)环绕,湖面开阔,水质清澈,水岸相接处是广阔的芦苇沼泽湿地,洲滩较高且有积水洼地,滩内沟渠纵横。西面以围堤与春风垸相隔,南面直接长江,在江水与民堤之间有大面积的缓冲区。优良的湿地环境为麋鹿提供了理想的觅食、休息、繁殖和隐蔽的场所。在保护区内,麋鹿完全依靠野生植物为食,自由生活。

温华军告诉记者,2015年三、四月份产下的80头麋鹿幼崽如今已经可以跟着大部队戏水玩耍。和往年相比,今年气候适宜,所以保护区里的麋鹿们生活得十分惬意。

意外令麋鹿重回自然

麋鹿俗称“四不像”,同大熊猫一样,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因“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角似鹿”而得名。麋鹿起源于200多万年前,随着捕猎加剧和围湖造田让麋鹿生活的空间日渐狭小,19世纪末,麋鹿在我国绝迹,全球只剩英国有此物种。上世纪90年代,中英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1991年,中英科学家按照历史记载的麋鹿故乡沿途考察,选定石首天鹅洲2.3万亩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

随即,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不久后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年后,分3批投放的94头圈养麋鹿,完全适应了这里的野生环境。麋鹿重新在长江中游的原始栖息地恢复了野性。

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早已从野外绝灭的麋鹿重新引进到它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中重建自然种群,其结果将是既保护了麋鹿,又促进了作为其栖息环境的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1998年前,保护区内的麋鹿还难以摆脱人工圈养的模式。没想到的是,当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保护区沦为泽国,大洪水带来的意外,却让石首麋鹿体现出了一个物种重回自然的爆发力。

在保护区工作了20余年的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回忆说,当时,保护区内有一段200多米长的残堤尚未被水淹没,他们驾驶着木船,将90多头麋鹿赶到这段残堤上,并与解放军官兵一道为它们运送草料,直到2个多月后洪水退去。

在这一过程中,34头麋鹿失散,泅水自保,其中11头向东渡过低洼处洪水,迁移至杨坡坦地区。另外23头“偷渡”到长江南岸的三合垸一带;其中又有5头顺着长江继续向南游,游至洞庭湖一带。大洪水退去后,保护区工作人员曾试图捉回出走的麋鹿。然而由于麋鹿生性机敏,捉鹿计划落空。“一是很难找到,二是找到了也很难捉住。”谁也没想到,这个意外竟促成了今天三地三大亚种群的自然形成。

17年过去了,杨坡坦种群发展至200多头,江南三合垸种群发展至300多头,洞庭湖种群发展至60多头,三大亚种群合计达到600多头。在保护区的多年引导下,三大麋鹿亚种群活跃地区的居民已养成保护意识。麋鹿在三合垸至洞庭湖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麋鹿迁徙的走廊。

至此,石首麋鹿家族接近1100头,占我国总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到2013年底,世界麋鹿总数达4000多头,已从国际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中剔出。《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数据显示,全世界总共开展了近138个物种的“重引进”项目,只有15项成功,麋鹿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人类为麋鹿腾地让地

石首麋鹿“四大家族”20余年长成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的背后,是人类为这一濒危物种腾地、让地的生态守护故事。“没有生态环境的守护,一切都是空谈。”温华军说。

长江故道石首段,弯曲的河道形成“Ω”形,犹如天鹅翅膀怀抱椭圆如鹅蛋的天鹅洲岛。从石首市到石首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坐轮渡过江需半小时,再有半小时的车程才能到保护区核心区。正是长江作为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使此处河滩隔绝了人类干扰,才留下了2.3万亩适宜麋鹿生存的湿地系统。保护区内分布着植物256种,其中七成为麋鹿的饲料植物,鸟类208种,鱼类77种,被农林专家公认为“袖珍湿地基因库”。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湿地恢复。”温华军说,以前长江洪水将麋鹿不吃的苍耳、白茅草等旱生植物都淹死了,麋鹿爱吃的水草则十分丰茂。而如今由于不再泄洪,这些旱生植物疯长,挤占了麋鹿的食物生长空间。“保护区的面积大约能养活400多头麋鹿,现在有600多头,已经‘超载’了。”目前,保护区正计划扩大面积,将沿江围堤外面的土地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并入保护区。

几年前,石首市开始通过置换土地、异地安置等方式,解决天鹅洲湿地人与麋鹿争土地、人与江豚争水面的矛盾。保护区内柴码头村1109名农民与政府签订了置换土地协议,放弃保护区内3200多亩棉田,接受政府在5公里外划拨的同等面积土地。

如今,这块原农用地牧草部分恢复,盛产麋鹿喜食的野生大豆,也是母麋鹿生养幼仔期的主要栖息地。保护区还种植了一片小麦,准备在冬春交际食物短缺、母鹿产仔亟须营养之时开发给鹿群啃食。“剩下的部分我们会收割储存起来,在遇到大雪、大水等恶劣自然气候的时候,掺杂玉米粉、白菜、萝卜和盐巴投放给鹿群。”

湖北省在规划保护区时,特别设立了8000亩缓冲区,现在缓冲区内仍留有当地农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意杨。意杨被称为“湿地抽水机”,与麋鹿喜食的水生植物争水争地。据介绍,2015年底保护区将砍伐3000亩意杨林,恢复为湿地系统,为麋鹿生存让路。

另外,保护区计划用两年时间改造麋鹿食源地3000亩。届时,本土林地、草地、芦苇、沼泽地和灌木丛共生,将维系麋鹿种群的繁衍生息。“麋鹿不需要进行专门野化训练,只要给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就能茁壮繁衍。”温华军说,湿地保护是野生麋鹿保护的核心。现在,天鹅洲湿地除麋鹿、江豚外,还有天鹅、白鹭、黑鹳、猴面鹰、中华鲟、娃娃鱼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并正在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