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产电影“叫座”还得“叫好”
蒋欣怡

与国产电影票房一同飙升的,还有业内与观众对部分国产电影“叫座不叫好”的质疑之声。让国产电影叫好又叫座,需要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尊重原创,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奉献出更多制作精良、震撼人心、回味悠长的精品力作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总票房首次站上400亿元大关,达到破纪录的440.69亿元,国产电影票房更是以271.36亿元、占总票房61.58%的傲人成绩,成为2015年电影市场最为闪亮的镜头。倘若单以票房论英雄,2015年国产电影的表现的确值得给出好评。

不过,与国产电影票房一同飙升的,还有业内与观众对部分国产电影“叫座不叫好”的质疑之声。以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位为例,在豆瓣上,除了《夏洛特烦恼》得到7.6分(满分10分),口碑差强人意之外,票房超16亿元的《港囧》打分只有5.9,票房近10亿元的《澳门风云2》打分也只有5.8分。

电影“叫座不叫好”,不应被视为发发牢骚、说说怪话,而应被看做国产电影远行中的一块短板,必须及时理清缘由,给出对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制作方、营销方如不及时反应,恐怕“叫座不叫好”也很容易朝着“不叫座也不叫好”的方向转化。

“叫座不叫好”是粉丝经济变现带来的影响之一。梳理一下2015年的国产电影,不难发现,无论是《栀子花开》《小时代4:灵魂的尽头》,还是《何以笙箫默》《港囧》,其在上映之前,都凭借明星形象、原著小说、前传铺垫等手段积累了大量的“死忠”粉丝。但发掘粉丝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正因是粉丝,往往爱之深、责之切。当忠实粉丝发现电影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相去甚远且质量堪忧时,负面口碑的连锁效应便如雪球一般放大。正如苹果、小米正面临过度开发粉丝经济而致使粉丝“走人”一样,国产电影也应提前考虑这一问题。

“叫座不叫好”是商业电影过度炒作带来的效果之一。2015年10月,代表中国电影参评申报奥斯卡的,竟是一部轻量级的文艺片——《滚蛋吧,肿瘤君》。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2015年国产电影中,为文艺而电影的太少,为票房而电影的太多。例如,上映之前大肆造势的《万万没想到》,观众看后因其“80%的情节都被猜到”,戏称电影应改名《万万都想到》。事实证明,一旦电影制作方将视觉重心放在了终端营销上,那么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而过度商业炒作,会将本应可持续的观影变成“一锤子买卖”,透支电影市场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电商大规模的补贴政策,也是“叫座不叫好”的一大因素。近来,猫眼、微影、大众点评等电商平台为“抢人圈地”,纷纷推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补贴政策,如一张电影票9.9元。正常票价与折扣价之间的差价,全数由平台埋单。观众因折扣而不是因电影走进电影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票房的“人造繁荣”。

票房超过270亿元,足以说明国产电影的确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火热上映中的《老炮儿》《寻龙诀》,正是叫好又叫座的绝佳案例。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国产电影产量,这还远远不够。期待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尊重原创,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奉献出更多制作精良、震撼人心、回味悠长的精品力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