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
记者乔金亮

本报讯 记者乔金亮报道:日前,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延津小麦经济产业升级合作研讨会在河南省新乡市举行。研讨会由中共延津县委、延津县人民政府承办,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食品报协办。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和国内8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以工业理念发展小麦经济,构建从田间、车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循环”的小麦经济产业链建言献策。专家认为,要以小麦食品加工企业为基础,把产业链从农业生产向食品市场延伸;要提高农业种植、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组织化、产业化;要加大对麦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市场、政策和金融纽带促进小麦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新乡市探索出的“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订单+期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的典型,被称为小麦经济发展的新乡模式。延津县组建了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形成了以小麦为“领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形发展布局,成为新乡小麦的核心生产加工区。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 魏益民

小麦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

小麦产业链是一个从生产、储运、加工到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在这个产业链上,越靠近消费端,利润率越高。为什么种植小麦赚钱比较难?因为离利润最大化的那个点比较远。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增加粮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央也提出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建议,第一,以小麦加工企业为基础,向农业生产和食品市场延伸。小麦加工企业向物流等领域发展,是提升企业效益的一项有效措施。

第二,以小麦种植业合作社为核心,通过开发食品市场提升种植业的效益。鼓励具有适度规模、技术和资金的小麦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中小企业,向储运、加工和食品行业发展,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推动小麦种植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县域小麦产业联盟,通过市场、政策和金融等纽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尝试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县域小麦产业联盟或协会,研究县域小麦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讨产业融合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问题。

第四,小麦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利益最大化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小麦产业发展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兼顾多方利益。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广才

下大力气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因其适应性强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麦大国。目前除海南省外,全国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生产小麦。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河南、山东等11个省份,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90%。

据调研,制约黄淮海区域小麦生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二是常遇春季干旱,影响小麦正常生长;三是病虫害较多,年年偏重发生;四是倒春寒发生频率高;五是后期干热风危害。

在农业部的指导下,农科院提出有针对性的小麦生产技术模式:半冬性品种+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镇压+灌越冬水+重施拔节肥水+机械喷防+机械收获。通过推广该技术模式,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

具体来说,一是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半冬性品种。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二是秸秆还田。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长度小于等于10厘米,均匀抛撒地表。三是深松深耕。3年深松深耕一次,深松机深松30厘米以上或深耕犁深耕25厘米以上,深松或深耕后及时合墒,机械整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主食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食品安全。我国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低品质、低安全、低价格。全国来看,我国的优质小麦品种较少,面食价格较低。目前主食产业链是一个半截子的产业链,产销不对接,农民种了很多优质的小麦确不清楚怎么去卖,卖到哪里。

从销售上来讲,食品企业必须要进行品牌建设,打自己的牌子,要进行专卖连锁经营。未来我国小康型主食产业链一定要把终端牢牢抓住,不能把终端渠道让到别人手里。未来我国小康型的主食产业链从生产环节来讲,一定是能产出高品质食品的,少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从流通环节来说,生产者一定要跟公司紧密结合,农民必须和相关企业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连接机制。

今后主食产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当然也有更多的机遇,目前生产优质主食的企业有些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预计,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人们对吃的要求会更高,过去分散的半截子主食产业链,要转型升级,要成为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只有把主食企业的品牌建立起来,主食产业才能实现提质增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郝晋珉

加快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当前,我国耕地保障面临挑战。数量方面,原本就人多地少,加之因城镇建设占用而不断减少;质量方面,整体质量较差,空间变异较大;生态方面,生态功能退化,面临各类污染的威胁;景观方面,农田破碎,效率不高,传统景观消失;稳定性方面,基本农田空间分布不稳,主要是边建设边占用,存在浪费问题。

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建设。光、热、水、肥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目标和途径;要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以应对区域的旱、涝、干热风、作物病虫等灾害;要优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景观融合;要加强对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的有效监管。

总之,提升耕地质量不仅是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也是建设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担负着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因而要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赵同科

构筑小麦产业利益共同体

当前我国小麦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小麦良种繁育体系方面,品种选育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特征。选育和推广高产高白度中强筋小麦品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加工企业方面,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小麦产业缺乏拉动力。三是小麦产业化的经营与管理方面,产品单一、科技含量有限、经济附加值较低,对于资源的转化,还缺乏广度和深度。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实现小麦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提高种植、流通、加工各个环节的产业化程度。要以科研成果为依托,面向市场需求育种,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要推进产销衔接、定单收购来实现优质小麦生产区域合理布局;要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业服务站为中心,全覆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最重要的是要构筑小麦产业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小麦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要和农民联合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强小麦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薛文通

科学把握主食消费需求变化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主食工业化,农业部把主食工业化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主食工业化。经过努力,全国主食工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布局趋向合理,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企业规模明显增长,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为充分了解我国主食消费情况及结构变化,探明当前居民主食消费习惯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我们开展了“我国居民家庭主餐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家庭正越来越依赖主食的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日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约为1小时35分钟,与2000年前相比,45.9%的家庭在厨房做饭的时间平均减少了45分钟左右。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仍然以馒头、面条、米饭等传统主食为主,并且用原料自制主食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城市居民,他们相对更少在家以外的地方就餐,购买的成品、半成品食物也比较少。由于电饭锅的普及,几乎所有家庭都自制米饭,而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也基本在家里制作。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 茹振钢

深挖黄淮区小麦增产潜力

黄淮麦区非常适宜小麦生长。该区域小麦面积占全国麦播面积的55%,总产量占全国的60%。当然,冻害、旱害、倒伏等自然灾害以及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频繁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黄淮麦区小麦产量由每亩366.7公斤提高到533.3公斤亩。这期间,小麦品种的成穗数相对稳定,产量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来实现的。这期间是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的多穗多花大粒育种阶段。数据显示,2004年,智利小麦最高单产达到了每亩1200公斤,可见,在现今条件下小麦单产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我国,安全产量由每亩533.3公斤提升至每亩700公斤,千粒重与穗粒数仍需并重发展。

小麦加工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推广和使用年限。黄淮麦区优质小麦品种较少,稳定性偏差,迫切需要加工品质稳定、适合做专用产品的新品种。当前,选育小麦新品种不应再是产量特别高或品质特别优的低效益品种,应是高产优质好销的管理简单、适于机械化收获的品种。总之,挖掘小麦产量潜力,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区域可能有不同的主导影响因素。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 雷振生

优质专用小麦如何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及河南每年都审定通过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小麦品种,许多科研和育种单位开展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订单种植,对基地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配套技术服务。

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面临的问题是,农户种植的优质麦卖不出去,企业收不到符合要求的小麦。原因在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品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表现不稳定,真正能够稳定达标的品种不多;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造成优质品种生产不出优质的商品粮;优质品种未能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订单率不高,合同履约率、企业带动力不强。

有关部门要建立不同等级小麦的分级收储和加工体系,确定不同等级的具体品质指标,建立分级加价体系。要将财政补贴资金和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使用,改现金发放为提供实物和技术服务。要以乡镇或村为单位优选品种,建立生产基地,将优质专用小麦配套生产技术在基地内应用,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实现基地的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陈振杰

加快小麦产业去库存补短板

食品工业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日常性的消费食品,第二类是调剂性消费食品,第三类是休闲性消费食品。在全部三大类56个小类中,相当一部分不是刚性需求,所以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同样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近期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我国面粉产业、小麦产业的问题很突出,加工企业开工不足情况并不少见,去库存、补短板势在必行。

尽管存在产品结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产业体系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依然是喜大于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一定会给食品产业的升级带来机遇。机遇在于,城镇化的加速和人们收入增加、健康意识提高。

目前,河南延津小麦产业基本成了体系,在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一定成绩:全国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全国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全国第一家制定地方生产标准、全国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全国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

中共延津县委书记 祁文华

开启小麦经济新征程

回顾延津小麦产业的发展历程,高标准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实现规模种植的保障,培育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业合作的法宝,集群化发展是提升产业效率的有益尝试。

延津小麦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使小麦的品质、单品种种植规模、收储量、生产标准化、技术含量、产品加工深度、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做实基础产业。大力实施“小麦基地提升工程”,强化科技支撑,抢占优质强筋小麦科研育种制高点;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改善仓储设施条件,提高小麦单品种收储规模和内在品质的一致性。

丰富中间环节。大力实施“小麦加工和品牌提升工程”,全力推进主食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在巩固稳定专用面粉、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绿色有机面制食品等高端产品。

延伸产品链条。延津将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合作,逐步开发小麦变性淀粉,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