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预期,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中,用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线,更好地发挥其人民群众“安全网”、社会运行“稳定器”的作用,使惠民生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防风险相互协调、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近年来国际经济走势偏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能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在托底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实际增速超GDP增速;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环境逐步改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三张基本民生保障网已经织就……正是这些,让我们有底气应对经济增速放缓,有胆气啃改革硬骨头,有决心去产能去库存、推进结构调整,有余力追求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将社会政策牢牢定位在托底上,把民生建设的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托底社会政策,关键是按照“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在几个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一是要继续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目前没有改造的棚户区仍然很多,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安居问题时不我待;二是重点消除家庭零就业现象,多创造就业机会、多提供就业服务、多加强就业培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多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开发式扶贫的办法,提高效率、精准施策,坚决实现2020年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四是继续做好基本医疗保障,提升水平、加大力度、扩大覆盖,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托底社会政策,要提升政府效能,更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比如已经实施的大病保险,把政府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共同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弥合教育缺口,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进扩大就业,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创业创新活跃,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持续向好。实践证明,基本民生必须由政府保障,非基本的各项需求则主要交给市场、借力社会。以更多更实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引导市场和社会更多支持,民生建设才能更有质量、有效率。
兜底基本、加强薄弱、提升整体,“十三五”时期的民生工作任务繁重、挑战颇多。各地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处理好民生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创新机制、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增强积极性和创造力,有针对性地改善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弱点,让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