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强军梦贡献全部智慧
——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总工程师刘忠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刘少华
刘忠教授(右二)与学员交流。 何书远摄

“指挥控制系统就像现代战争中的‘外脑’,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为‘外脑’注入更多智慧。”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总工程师刘忠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不久前,刘忠带领团队完成了某重要指挥控制系统的研制,这一系统现已正式装备部队,将为进一步提升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目光敏锐 勇于创新

刘忠是我军最早研究指挥控制系统的学者之一。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在长沙炮兵学院做教员的他对美军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于一体的信息化作战系统深深着迷。彼时,我军炮兵还缺乏信息化手段,作战计算仍局限在炮兵计算尺、计算器上,差距显而易见。

当许多同行还在为外军眼花缭乱的先进武器津津乐道时,刘忠一针见血地指出:信息化战争,拼的不仅是“肌肉”,更是“脑控”。强军先强“中军帐”,要将智慧和力量倾注在战斗力生成的最薄弱、也是最核心的环节。

他将敏锐的目光瞄准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先后攻读了计算机系统软件专业硕士学位、指挥信息系统方向博士学位,并受命担任“联合作战指挥某重大任务”课题组组长。

为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部队,他虚心向部队官兵请教,学习军事知识,力争实现指挥控制和技术的无缝对接。2001年,在多次赴部队调研后,他首先提出“基于人类组织的信息栅格建模”这一崭新指控建模方法。刘忠认为,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达,都不应忽视人在指挥作战中的核心地位。后来,这一方法的相关成果被公认为“分布式桌面栅格的四大典范之一”。

2006年,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访问回国后,刘忠接到了建设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任务,这是我国唯一从事指挥控制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只有建起大规模试验环境,我军才能实现指挥控制系统的全谱系实验。然而,军队指挥控制领域涉及多军兵种、多层级、多装备,建设难度巨大。

刘忠和团队秉承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将深厚的理工科理论创新应用到指挥控制领域,探索出指挥编组、作战模式、流程设计、规划计划等军事问题背后的数理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指挥控制组织体系模型,应用于多个指挥控制系统,为指挥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成为指控系统领域的“排头兵”。

“为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在这一理想信念的召唤下,刘忠带领的“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指挥控制研究领域首支国家队;他创建了“作战计划系统技术”博士点方向,并担任导师,先后指导了4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成为服务部队指挥控制领域的强力军;他们团队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指控研究舞台发出强音,在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000次。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这在军事问题为主的国内研究团队中较为罕见。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

一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由于长期受到机械化战争思维的影响,作战指挥控制更多依靠指挥员的经验和感觉。然而,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已逐步取代传统机械化条件下的集团式作战,情报预警、力量运用、综合保障一体化等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作战效能的倍增。

一次协同作战中,由于各军兵种制定的计划各自为政,不同装备间出现电磁互扰,作战效能大幅降低……

面对制约战斗力的瓶颈问题,刘忠心急如焚。他知道,不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仅凭人脑的经验决策,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面对急迫的军事需求,刘忠经过大量调研和刻苦攻关,带领团队开发出数字化作战计划系统,将战场兵力、作战行动、打击效果、战场环境影响等要素数字化,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军事运筹”“专家系统”等高技术进行计划生成和推演评估。

该系统一经使用,就效果明显:人工需几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制定出的作战计划,在系统协助下速度提高了几倍;庞大的作战要素之间协同规划,指挥员结合系统很快拿出了最优方案;甚至一些思维惯性产生的问题也在它的“火眼金睛”下被及时纠正。

一次作战对抗筹划中,某部计划运用直升机展开跳跃式攻击,攻击方向、兵力运用、火力运用、要素协同几乎无懈可击,但仍被该系统“拦截”。原来,直升机完成任务后的返航路线与蓝军某防空阵地的射程覆盖区域“打了擦边球”,极易被敌击毁,事后,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不禁对该系统拍案叫绝。

刘忠和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指挥控制领域的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多次在重大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得到了部队官兵广泛赞誉。名声在外后,一些国防工业部门找到刘忠,希望展开合作。有人认为这种合作就等于把核心关键技术拱手让给他人,会让整个团队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从“主角”变成“配角”。刘忠却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让搞出来的研究打仗能用、官兵满意,只要能把关键技术用在部队战斗力提升上,谁主谁次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刘忠始终大公无私,总是将年轻人推到台前。2011年,他参与的某重大项目计划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负责单位建议刘忠为科大的申报代表。刘忠推辞了,反而推荐了并肩战斗在项目一线的一位同事。

事后,他谦虚而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要学习钱学森的学术精髓,更要学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价值观。年轻人有发展,军队才有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