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与人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联系:人们在电影院中透过一个个迥异而异想天开的故事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穿过手中的遥控器企图看到明星光鲜外表下真性情的另一面,翻过晕染书香的图书寻找异时异地的同好……是的,我们像每一年那样在文化中收获精神财富,比每一年更努力地把这取之不尽的收获分享给别人
多元化与大众文化结合,是最能令人赏心悦目的。2015年,这种基于厚土的意识爆发,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影片的类型、创作,还是传播、推广途径,无论是观众视角、品位,还是真实市场反馈,多元正调和出中国电影市场独特的魅力和“味道”,令人回味——
类型片觉醒
岁末,根据小说IP改编的电影《寻龙诀》正式上映,将夺宝冒险与探墓故事相结合,呈现出国产奇幻冒险电影的独特风格。纵观2015年电影市场,包括《寻龙诀》在内,一众类型片可谓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电影类型上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彰显,各类电影都有自己的市场和票房,内容选取及制作水平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影片《寻龙诀》的导演,正是当年拍摄《画皮2》的乌尔善,他对奇幻和魔幻题材有着浓厚的兴趣,将要拍摄的下一部影片《封神演义》也是这类题材。在影片《寻龙诀》的实践中,他坚持自己一贯的类型和风格,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套用进好莱坞经典的类型片模式,将人物设置典型化、情感设置极致化、情节设置本土化,最终完成从影片全面类型化的创作。回顾这一流程,影片的工业化特质早已跳出后期制作的单一环节,而是在其前期创作时就打下坚实基础,这也为华语电影的类型化之路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在一众类型片中,今年在市场接受程度上出乎众人意料,兼取好口碑和好票房的,还有一部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它撷取了中国经典文化的元素,用“历险+励志”的故事模式吸引年轻人,摸准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在数字时代的银幕,动画片大行其道早就不是一件新鲜的事,但在此之前,横行票房的一直都是好莱坞动画。而今年,国产动画电影愈发精良的制作将给国人带来巨大信心。
2015年中国影坛最大的黑马非3D真人动画《捉妖记》莫属。这些影片在为后来者制定一个制作水准之外,无疑会启发更多的想象力,让从业者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天马行空。
影片类型日趋完备,各类中都不乏优秀之作是电影生态健康起来的标志。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强劲,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元,类型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也应看到,国产类型片仍有“空白”可以发挥、填补,譬如类似《星际穿越》《火星救援》之类的科幻片等。
国产片走俏
2015年12月初,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47.49%。这其中,国产影片的比重占到了60.25%。值得一提的是,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国产影片有6部之多,分别为《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2》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国产片在市场走俏,可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现象。当然,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2015年度国产片票房前五名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属喜剧片。
国人对国产喜剧片的热情,爆发于影片《泰囧》,并开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015年4部票房破10亿元的国产影片中,喜剧电影就占据了三席。再往前看,国产喜剧类电影表现抢眼,无论是票房还是平均观影人次,已经连续两年在主要类型片中拔得头筹。将接地气的内容结合社交网络,通过多元化口碑营销、找到“自来水”等方式进行传播,国产片拥有的本土市场优势,在对国产喜剧片的观察中也可以一窥。
影片《夏洛特烦恼》主打青春时光的思考与怀念。它将“网络段子”中的幽默元素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在电影大银幕上呈现,并使其融入整个电影的结构和叙事中。较为自然的喜剧效果不仅得到了网友的肯定,在部分专业影评人中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另一部喜剧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同样备受关注。该片更多地站在女性视角,扩展了今年国产喜剧电影的题材与视野,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一度达到7.9分,票房成绩也超过5亿元,这样的关注度不但对加大影片排片量有所裨益,而且在网络上形成的口碑也将影片推广带入了“正向循环”。
正向口碑营销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观众对于优秀影片需求的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影片的观影效果和口碑质量,而不再仅仅是冲着明星去观影。今年,《小时代4》上映即在口碑与高票房高排片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引发各种争议。当大量业内人士和观众开始产生“反烂片”的心理与行动,拥有较高口碑的电影便成为一种“对抗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同档期上映并制作相对精良的《大圣归来》完成票房“逆袭”,给了市场充分的信心。
新生代成长
今年的暑期档里,国内电影单日票房曾高达4.35亿元。带领暑期档进入火热境界的《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3部影片,3位导演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
回顾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导演里的新鲜面孔也明显多了起来。《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一个勺子》的导演陈建斌,《师父》的导演徐皓峰,《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等,都是初次执镜的“新生力量”。他们中既有科班出身,也有非科班出身跨界转行进入电影行业的。这些多元的背景、经历和视角,带来了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影片。
身为科班出身的“少壮派导演”,管虎目前在第六代导演中风头正劲,先后推出过作品《斗牛》《厨子戏子痞子》和《杀生》。今年的《老炮儿》阵容抢眼,预期颇高。曾拍过《漂亮妈妈》《周渔的火车》等文艺片的导演孙周,则开始转型尝试科幻喜剧片《不可思异》。对于贺岁档来说,他也是新人一枚。
在马上到来的贺岁档,非科班出身导演扎堆儿出镜。陈思诚、魏楠、邓超等一些“跨界人士”也开始陆续交出答卷。邓超和俞白眉从《分手大师》后再度联手,《恶棍天使》定档平安夜;演员出身的陈思诚,继《北京爱情故事》后再接再厉,拍摄的《唐人街探案》将于今年最后一天上映;拍广告、预告片出身的魏楠改做科幻喜剧片,为观众带来导演处女作《从天“儿”降》……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看来,新势力的诞生并非偶然,至少有三大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第一,中国电影市场从中心城市、大城市扩展到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十多年来,由主流电影消费人群所主导的电影趣味,新观众催生了电影新势力;第二,与互联网一起长大的一代人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新媒介造就了电影新势力;第三,新观众、新媒介、新电影人,共同创造了电影新势力。
创新和坚守从来都是在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的。在“交接”的时代,我们仍然看到电影与观众在成熟度上的提升空间,仍然需要大量好作品共同担当起中国电影品质与良知的魅力,让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走得更加谦卑、理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