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为我们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会议围绕“改革政策要实”这一要求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些部署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完成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一是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突出问题,推出既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入手,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二是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有关改革方案制定部门或单位必须切实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无论是具体改革举措还是总体性改革方案,都要注重改革细节的设计,同时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以及地方的意见,确保改革方案质量。紧紧围绕实际问题,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意愿、掌握实际情况,优先安排设计那些群众热切期盼又看得准的重大改革。
三是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改革方案出台后,必须狠抓落实。对于推出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要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有关政府部门,以推动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对于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找准原因,提出完善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目标。深入研究改革试点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总结提炼经验,及时在面上推广。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促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评价改革成效。
改革政策要落地,就要在加强统筹协调的前提下,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直以来,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多种经济成分从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
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他们渴望通过改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
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来看,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群众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根据;群众的评价是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要善于动员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些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要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