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竭,发展远洋渔业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产量和船队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要从远洋渔业大国走向强国并非一帆风顺——
50岁的渔民孙先利打了几十年鱼,他既体会过大海的慷慨——一网下去就能收获价值几十万元的水产品;也领略过大海的无情——眼下,在近海已很少能再打捞到对虾,捕捞到的鲅鱼、刀鱼等经济鱼类也大幅减少。老孙的遭遇很有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竭,最直接的表现是水产品品质越来越差,鱼也越来越难捕了。”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对记者慨叹。如今,率先向远洋渔业转型的辽渔集团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当初没有果断投入远洋渔业项目,公司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远洋渔业迎新机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竭,是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由上世纪70年代的40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110余种,下降了72.5%,多数经济鱼类资源已难以形成鱼汛。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也面临危机,尤其是大黄鱼、乌贼已经基本衰竭……全国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海洋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受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许多重要经济种类渔业资源量明显下降,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
曾经拥有近300艘近海捕捞渔船的辽渔集团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变化。从1985年就开始向远洋渔业转型,先从日本购入一艘专业渔船到毛里求斯钓捕鲷科鱼类,后又从德国购入一艘大型拖网渔船,到白令公海捕捞狭鳕鱼。“目前,辽宁远洋渔业公司陆续开辟了西非摩洛哥单船拖网捕捞、北太平洋鱿鱼钓、西南大西洋鱿鱼钓等项目,近海渔业已彻底放弃。”李明笑着告诉记者。
辽渔集团远洋渔业项目的发展正是我国远洋渔业扬帆起航的一个缩影。如今,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发力,远洋渔业队伍日渐壮大。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164家,同比增加31家;经批准的作业渔船2460艘,其中新建投产渔船346艘。
远洋渔业规模也随之大幅跃升。以最能体现一个国家远洋渔业综合实力的公海渔业资源开发为例,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公海鱿鱼钓船队规模和鱿鱼产量居世界第一,金枪鱼延绳钓船数和金枪鱼产量居世界前列,专业秋刀鱼船数和生产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14年,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则分别达203万吨和185亿元。
“30多年来,我国远洋船队总体规模和远洋渔业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逐步从远洋渔业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黄宝善说。
市场培育不足藏隐忧
我国远洋渔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一些方面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全球范围内,我国远洋渔业尚处于中等水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黄宝善表示。
首先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国内对远洋渔业产品的市场消费能力不足。李明告诉记者,目前受消费习惯、价格及其他因素影响,远洋渔业的一些高档品种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欧盟等地,国内对天然高端海产品的消费需求并不多。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状况正在改变。“但是,目前仍有40%的远洋渔业产品销往国外,尤其是金枪鱼、深海鳕鱼等有80%至90%出口到日本。”黄宝善说,由于国内尚未形成消费金枪鱼、鳕鱼的氛围,相应的市场基本空白,有些国家便趁机压低产品价格或减少进口量。“他们知道金枪鱼在国内没有打开市场,主动权和定价权在他们手中。”黄宝善有些无奈地摇摇头,“眼下国内远洋渔业还严重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出口目标国经济不景气,订单会大幅减少”。
远洋渔业保障配套服务能力也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远洋渔业不是简单的造船、捕捞、销售,其背后是人才、船舶设备、运输(物流)、产品交易平台等综合实力的考量。”李明介绍,近些年我国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但一些关键设备的性能、使用寿命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远洋渔业从业人员的短缺更令人担忧。远洋捕捞和近海渔业不同,渔船在大洋中作业,全靠船组(船长为首的船上管理团队)独立运行,操作不当,既有安全问题,也有捕捞效率问题;海陆配合不当,也会有上述风险。李明发现,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很多技术骨干都是当年从国有企业转到远洋渔业的人员,缺少后续培养的年轻人,特别是近些年,人才断档现象非常明显。“有志于从事远洋渔业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愿意做管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他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办法破解,远洋渔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境地。
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远洋渔业是高风险行业,随着远洋渔业从业企业的增多、船队规模的扩大、渔业船员的增加,远洋渔业安全事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先后发生13起远洋渔业安全生产事件,比2013年增长86%。
而远洋渔业发展空间日益受到限制也让专家们有些着急。近年来,国际管理日趋严格,对远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标准和要求,部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在公海建立海洋保护区;沿海渔业资源国更加重视其渔业资源的综合价值,竞相调整入渔政策,入渔门槛不断提高。
在黄宝善看来,当前全球新兴渔场占有格局正处于变动调整中,我国应增加远洋渔业探捕项目资金,到公海了解掌握重要海域的金枪鱼、竹荚鱼等主要远洋渔业资源状况和渔场分布情况,“摸清家底”以便远洋渔业企业派船、用网。在过洋渔业作业区则组织相应人员,统筹资金争取更多捕捞配额。
针对市场培育问题,多位专家建议摆脱过去卖“原条鱼”的局面,整合延长产业链条,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加工能力,让国内消费者认可金枪鱼等并知道如何烹制,逐渐做大国内市场,摆脱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眼下一些沿海国家的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局部衰退,“但海洋空间广阔,仍有大量渔业资源,特别是60米以上的海洋中上层鱼类,例如沙丁鱼等大量丰富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身利说。
以南极磷虾为例,据统计其资源蕴藏量达10亿多吨,科学合理的年度可捕获量为近亿吨,相当于全世界目前海洋水产品年度捕获量总和。“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具有极大潜力,是远洋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方向。”《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报告》认为,现在南极磷虾总体产量仍然不高,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尚未建立。下一步,应加快南极磷虾捕捞船新建和改造速度,提高船舶生产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加大国内外市场开发,完善产业链,促进南极磷虾项目的稳定发展。
此外,“要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的远洋渔业企业,加快健全远洋渔业产业体系,促进远洋捕捞、加工、物流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构建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各环节的增值,培育和打造远洋渔业的知名品牌。”黄宝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