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
民心工程补上农牧民用电“短板”
本报记者 罗 霄

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出发向南,宽直的柏油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延伸。车行30多公里,左转便进入了牧场。汽车沿着草原上车辆轧出的辙印小心行进,翻过一座山梁,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河流逶迤蜿蜒地向南流去。

“这是伊敏河,那高高山岗上庞大的建筑就是巴彦胡硕敖包。”汽车停在一个巨大的围篱内,院内坐落着一座土坯房和一座新建不久的砖瓦房。这是鄂温克旗东苏木孟根楚鲁嘎查牧民丹德尔的家,今年49岁的丹德尔和女主人汗达扎布就住在这里。

2015年8月20日,这里发生了一件这个家庭期盼已久的事:家里终于通电了!

丹德尔夫妇有3个孩子。儿女们渐渐长大,一家人却从没有在明亮的屋子里围着满桌的佳肴美酒过个新年。对此,丹德尔夫妇满是遗憾。

呼伦贝尔电业局响应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号召,对散居在26万多平方公里上的农牧民用电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2015年5月,丹德尔的家用电工程开始施工,一根根电线杆从2公里外直直地排到了他的家门口,崭新的线路被架起来。

不待通电,丹德尔就把电视机和冰箱买了回来。8月20日,丹德尔家正式通电,电饭锅、电磁炉都能用了。汗达扎布说,下一步还打算买冰柜、电脑。

丹德尔是个憨厚的蒙古汉子,汉语说得不很流利,看妻子和记者交谈起来,他礼貌地招呼了记者一声,又忙起了手中的活儿。汗达扎布则爽朗健谈,借助当地电业局一位懂蒙语和汉语的工作人员,记者和她聊了起来。她说,今天家里请了工程队打井,丹德尔忙前忙后地照应,没得闲功夫,放牧的工作就交给了毕业在家的二女儿德玛。

德玛说:“以前,我们不会经常带朋友回家。”记者问:“为什么?是因为没电吗?”

“这是一部分原因吧。没电很不方便,怕朋友不习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没电的生活,但还是盼着快点通电。”

“通电了,感觉怎么样?”

“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是圆了爸爸的梦。我们全家都很开心!”

一旁的丹德尔连忙插话,他用生硬的汉语感叹道:“通电了,这一天我等了好多年啊!”

这是一个普通草原汉子的感慨。正是出于对草原农牧民心声的回应,内蒙古自治区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列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大力气让所有农牧民都能用上电。

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告诉记者:“我们要带着真挚的感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把‘短板’补起来,把‘民生’搞上去!”

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以电力先行为己任,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将农网改造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拉网式地深入牧区对无电户进行调查统计,火电和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发电并用,不让一位远离电网、居住偏远分散的农牧民落下。

“用电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呼伦贝尔电业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只有让所有农牧民都用上电,我们电力工作者才能安心”。

太阳西沉,巴彦胡硕敖包的影子渐渐变得朦胧,伊敏河畔隐隐传来德玛悠扬、清脆、略带沧桑的草原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