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风破浪谱华章
——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本报记者 林火灿 熊 丽

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不过,河北省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村民老谢的心里却暖洋洋的。

“我现在一年的收入得有10万元了。”老谢说,过去村民们靠种土豆、蚕豆为生,一年到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崇礼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村民们搞起了农家乐,还能到附近的滑雪场打工,光打工一项单季就能赚1.5万元。

百姓收入稳步增长,是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增速换挡——

有“面子”更有“里子”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我国守住了全年经济增速7%左右的目标,在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也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从物价水平看,今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完成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已经没有悬念。

与此同时,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预计这一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

从全球经济体发展态势看,所有经济总量2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增长超过2.5%已是不俗表现。我国6.9%的增长水平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也明显快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

这说明,尽管从纵向看,中国经济增速在换挡,但并没有带来百姓收入的巨大波动,更没有影响到扶贫的步伐,可谓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事实上,经济增速的换挡,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虽然低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但其相对应的不变价增量规模,已经远远大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也大于前几年7%以上的增长规模。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主动调控的结果。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中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处变不惊,保持定力,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今年以来,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以及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有力地保证了就业、物价、收入等指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展方式——

有“速度”更有“质量”

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主动调整,本质上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难免受到影响。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完全可以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短期内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以响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将更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消费拉动,更加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使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强劲发展动力。

这就是说,面对大风大浪,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既要行得远,更要行得稳,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2015年第一天,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正式实施,将企业的污染成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11月17日,国办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努力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一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新的发展理念,正在引领各地积极行动——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正在发生鲜明变化。8月9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从制度上将履行生态环境建设职责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今年以来,各地区和企业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从前三季度各地GDP来看,虽然经济增速有快有慢,但转型步伐越来越快。以GDP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居首的重庆为例,通过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正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开展生动实践。

“中国经济成为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稳定锚’。”德国工业联合会2015年发布的专题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且这种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全球仍是首屈一指。同许多正在寻求新一轮增长动力的国家相比,中国有其独特优势。

结构调整——

有“需求”更有“供给”

今年“双11”,天猫以912.17亿元的成绩再次刷新电商单日营收纪录。日本一家公司的员工感叹道:“在天猫平台上仅仅9个小时就完成了在日本大型门店一年的销售额。”

连同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爆买”现象,一方面表明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近年来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供给侧发力,方能制胜。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截至11月底,已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保险服务、融资租赁、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举措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6.9%的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在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制造业结构也持续优化。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8.8%。

同时,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兴产品快速增长。11月份,自动售货机售票机同比增长2.6倍、新能源汽车增长1.8倍、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增长1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58.4%、智能电视增长54.1%、光纤增长52.2%、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28.1%、光缆增长26.6%、智能手机增长25.3%、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22.3%、工业机器人增长20.6%。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也屡创新高。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不少地区冲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藩篱,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今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快于东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把大量资金投向资源要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同,各地在优化投资结构方面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动力转换——

有“创业”更有“创新”

12月16日到18日,全世界互联网行业再次进入一年一度的“乌镇时间”。

从乌镇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无疑是2015年中国最热词之一。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不断地给经济社会带来新惊喜。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出号召——抓住机遇,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约束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我们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今年上半年已出台70多项重点改革方案,还将继续在财税、金融、开放、司法、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实的改革方案。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大批创新创业政策渐次出台。市场主体释放出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来自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在浙江杭州,平均每天就有3.8场创新创业活动,11个大学生投身创业。有人形容说,“在浙江谈双创,就像在杭州谈西湖一样自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

“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对世界做出了承诺。我们的信心何来?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更来自于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源于曾经的卓越实践,也将引领着中国经济再上台阶。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历史终会证明,拥有强劲动力和充沛潜力的中国经济巨轮,无惧一时的颠簸,必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