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唐洲雁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举行纪念大会和盛大阅兵式的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那样:“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牢固树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回望历史,战争曾经在上个世纪残酷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早已被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憎恶和唾弃。而共同的和平追求和发展愿望,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反复证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是人间之正道,更是世界之大势。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会见外国人士的时候,就明确表示国际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之后,他又在不同国际场合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新观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达成了国际国内的一致共识,并且已经成为处理我国同世界各国关系以及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理念和基本立场。这次习近平主席在“9·3讲话”中,再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点,既深刻表明了我们国家和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史无前例、极端残暴、完全反人类战争的深刻警醒,也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站在关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与决心,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性难题的雄韬伟略。事实证明,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粮食安全、人口爆炸、疾病流行、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世界各国只有文明互鉴、利益交融,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追求和实现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正是在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把自身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同。

必须摒弃

一切偏见、歧视和仇恨

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正因为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人类大家族的平等一员,任何歧视和仇恨,都是战争的根源和导火索,只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和痛苦。因此,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可以说,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才越牢固、越广泛。换言之,人类只有摒弃傲慢和偏见,消除歧视和仇恨,才能真正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和偏见,是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和碰撞。世界各国都应相互尊重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携起手来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和平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近代以来惨遭列强的侵略与凌辱,割地、赔款,几无外交和国格可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它的胜利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抵抗外敌的完全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国外有些人于是便开始担心,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对其他国家必然是一种“威胁”。无疑,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而偏见往往最难消除。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我们不会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这些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愿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也期待外界能够以更加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始终坚持

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望和美好追求,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我们的地球村应该是各国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纵观世界历史,罔顾人民意愿,违背世界潮流,依靠武力搞对外侵略扩张,最终注定都是要失败的。只要世界人民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世界各国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各国人民都牢记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安宁才会有希望,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

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和承诺,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与自觉,既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又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更体现了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与安宁的生活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向世界作出了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的庄严承诺,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其他国家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把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其他国家,受到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事实胜于雄辩,行动最有说服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长期斗争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发出的时代呼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裁军30万,宣示了中国人民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自信,更是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正义的最好诠释。我们始终坚信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为了世界和平安宁,各国人民都应做和平的维护者和推动者,并身体力行承担起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庄严使命,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