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岛上书店》——
有书 不孤单
□ 李 丹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这是艾丽丝岛上一家“小岛书店”的铭牌,也是吸引我走入这本全球畅销小说的原因。

这是一本为读书人而写的书。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每一章都用一本书的名字命名:《待宰的羔羊》《像利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咆哮营的幸运儿》……每一章的序言,就是关于该书的评论。开始读时,对作者这样的安排感觉有些奇怪,但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这原来是主人公——“小岛书店”的老板费克里先生为自己心爱的养女撰写的读书推荐。

人到中年的费克里先生,丧妻之痛与书店经营危机接踵而至。珍藏的善本书失窃,让他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然而此时,一个2岁的小女孩走进了他的生活,拯救了濒临崩溃的费克里。这个名叫玛雅的小姑娘,是被单亲母亲遗弃到“小岛书店”的,她的到来,让处于孤独状态的费克里走出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并最终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关爱与坚持的故事。正如作者巧妙地为每一章选择了一本书的名字,书籍恰恰在故事的背后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费克里先生与他的继任妻子阿米莉娅的相识,源于身为出版社业务代表的阿米莉娅向他推荐图书;养女玛雅的出现,源于玛雅的母亲希望女儿能在一家书店长大;而警长兰比亚斯等为费克里提供了许多无私帮助的岛上居民,也在费克里的帮助下走入了文学的美妙世界。许多人因为阅读而走在了一起,在他们本该平行的生命中产生了一个个美丽的交集。

有人说,这本以书店老板为主人公的小说,就是一封写给阅读的情书。徜徉于字里行间,以往阅读的场景时不时地会跃入眼帘。

“玛雅知道她的妈妈把她留在小岛书店,但是也许每个小孩在某个岁数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还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你被留在什么店里。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读到此处时,笔者不禁莞尔,立刻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小县城里,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是我最爱光顾的地方。尤其是从柜台改变为开架售书之后,躲在书架后,避开售货员的眼光,读着一本又一本的图书,是我课余最开心的时光。那时我的想法就如玛雅一样——生活在书店里该有多快乐!其实读了些什么早已记不起来了,唯一记得的是书店门楣上一行大大的金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有书店的艾丽丝岛,怎能称之为艾丽丝岛?同样,一座没有书店的城市,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然而在互联网、数字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纸质阅读江河日下,给许多实体书店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小说中,尽管作为书店经营者的费克里极力抵制着电子书的到来,但依然阻止不了身边的妻子和女儿偷偷使用着电子书。然而在费克里生病放疗时,他也不得不接受了电子阅读器。“护士认为电子阅读器比纸质书更卫生,‘他们应该把那句印在包装盒上,’”费克里打趣道。

不过,在挤压着纸质阅读的同时,网上的互联互通,也为一般读者拓展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当我读一本书时,我也想让你同时读。”书中主人公的愿望,通过诸如微博、微信等网上社交圈的形式正在方便而迅速地实现。这种“网上社交”的阅读方式,将传统的“读书会”搬上了虚拟空间,也让原本“孤独”的阅读者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