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法家田伯平:
人正 笔才正
□ 建 友

每临大事有静气,决战之前不慌张,那种心情和状态,能让你沉稳下来

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随神舟飞船上天,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不嗜烟,不嗜酒,专嗜茶,被誉为“中国写茶第一人”,他就是田伯平——“书法家、艺术家,这都是大家对我的称呼,我只是一名书法工作者,能为自己热爱的书法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足矣!”

田伯平祖籍河北保定,1958年出生在雄县一个贫穷的小乡村里。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常常转战南北,三岁时被外祖父、外祖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

外祖父田普亭,曾是隐蔽战线的老革命,同时也是颇具盛名的书画家和教育家,更是田伯平艺术道路上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七岁时,田伯平开始拿起毛笔,练字时“一个方桌,上面的灯安着一个滑轮,可以上下伸缩,一到晚上,我就听见灯往下拉的声音,吱儿的一声,成为条件反射,就知道又要开始写字了,大约写到9点,再把这个灯,吱儿,送上去,每天坚持写上50多个字,而且一定要认真”。

田伯平每天写50个字的纪录从未中断过。记得一年冬天的晚上,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屋子里冷得伸不出手来。外祖母对田伯平说:“你外祖父今天晚上有应酬,要半夜11点左右才能回家。今天太冷你就别写字了,早点儿睡觉吧。”于是,田伯平就偷了一次懒,早早儿睡了。谁知当晚,外祖父不到11点回家了,进门第一件事儿就是向外祖母要外孙写的字。外祖母说:“今天伯平不舒服,我没让他写。”

外祖父立刻严肃地说:“把伯平叫起来。”硬让他在寒冷的冬夜把“作业”补完。

“那天晚上,我是含着眼泪把棉袄的扣系上的,我穿衣服的时候,听见外祖父在外面把灯拉低的声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心想我怎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呢?睡觉都不能踏实。”田伯平说,“但今天我感谢我的外祖父,没有外祖父的严厉就没有我的今天,是他严要求严管理,让我戒骄戒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

“每临大事有静气。”田伯平铭记着外祖父的箴言,“外祖父用写字磨炼了我的性情,增强了我的意志和胆量,每临大事有静气,决战之前不慌张,那种心情和状态,能让你沉稳下来”。

也正是这种静气,让田伯平在书法上有了他的独特韵味。1978年,北京市举办了一次职工书法大赛,田伯平以一幅“鸿皓游天”笔力遒劲的行书折桂摘金。也正是这次书法大赛,改变了他的命运。

次年9月,田伯平调入北京广播电视局,任《北京广播电视报》美术编辑。“美是相通的。”田伯平把这个平台当做自己扩大视野,贯通美学的契机,他开始潜心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他在巩固行书的基础上,又由行入草,对黄庭坚、张旭、怀素诸家草书悉心钻研,由入帖到出帖,边学习,边创作,逐步形成了飘逸隽秀,天然淳雅的艺术风格。

2001年,43岁的田伯平以96分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一定要不辱使命,发扬光大书法美学。”

怀着这种信念和情怀,他创立了北京书法学校。2004年,北京书协与北京市委党校化工分院联合进行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开设了中国书法专业本科班,近千名学子因此获益。“书法专业教授的不仅仅只是书法,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及做人。”田伯平说,“只有人正,你的笔才正。希望未来北京的书坛、中国的书坛,不仅书法‘火’烧得很旺,书坛人也一身正气,人如字,字如人”。

“在北京,大学我几乎都走遍了。”基本上,他每个月都要讲好几次课,报酬不多,却乐此不疲:“我的目的就是传播书法文化,让古老的书法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