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结构性改革要新动力新优势
平 言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经济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一讲话精神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才能更清醒地理解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深化改革上下决心、动真格,加快破除旧的增长模式,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为经济长期繁荣稳定夯实根基。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纠正那些导致失衡、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完善,促进经济实现质量效率型增长。

总的来看,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形成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其过程是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逐渐积累形成合理结构;其内容包括调整供给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投资消费结构、产业产品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政府与市场结构等,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侧重。

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在换挡,动力要转换,靠什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呢?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一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相较而言,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迫切需要把握新常态下的新特点、新趋势,着眼创新供给、提升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向结构性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

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们并不陌生。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后,需求侧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恰恰是供给侧的制度变革,例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银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等等,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积极性和市场主体创造性,不仅创造出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且迅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转变。近两年,以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以降低税负为中小企业轻身,以“负面清单”划清政府市场界限,财税金融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反垄断、反腐败全面推进,都表明这方面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眼下,世界潮流仍然是和平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消费升级潜力巨大,创业创新热潮迸发。面对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着重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人力、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更多、更快地向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聚集,支持实体经济,突破增长困境,为中国经济增添持久繁荣的动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