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亚洲文化论坛达成“泉州共识”:
和而不同 共生共建
本报记者 陈 煜

“文化的共同繁荣,和人类的生活与情感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昌盛是艺术的灿烂多姿以及人民灵魂的丰富。文艺创新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政治对话融为一体,意味着互相学习和升华。”11月9日,在亚洲艺术节的活动之一“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莫言的一席话让与会者感受到亚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当天,这个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文化对话”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13个亚洲合作对话(ACD)成员国,以及ACD秘书处和相关艺术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嘉宾。大家聚于一处,共话“海丝文化”和“亚洲文化”。

亚洲各国的思维、生活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多元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在亚洲合作对话(ACD)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班迪-林沙军看来,不能为了防止文化同化而排斥文化交流,交流的好处在于能够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建设性交往。

国家有界,文化无界,促进跨越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互通和艺术互鉴,这是与会专家学者达成的共识。“中国文化不主张紧张的人际关系,不主张不可调和的国际文化事务。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和相处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贤哲提出‘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强调和谐一致,又承认差异,以包容的态度正视文化多样性,提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亚洲文化历史极其悠久、极其多元,有待阐述。”在谈到亚洲文化的三大特征之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如此悠久多元的文化,还未获得良好的表述。亚洲文化缺失了近代性的世界话语,尽管也有传播,但在不少世界主流文化领域看来,属于被猎奇和技巧化的对象。余秋雨认为,亚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说明亚洲应该获得更有力的话语权。“亚洲文化亟待阐述,有待弘扬。沟通亚洲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家共同的任务。”余秋雨说。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各群体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明和智慧的交流。如今,“一带一路”正传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通过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福建乃至泉州又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专家学者表示,福建是国家规划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的泉州,更被定位为“新海丝”建设的先行区,其地位、发展引人瞩目。对此,余秋雨认为,泉州输送出去的东西不仅是货品和船舶,其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文化元素。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全国第一大侨乡,分布于海外的侨胞近千万人。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福建泉州要发挥这种纽带优势及地域优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扩大与“海丝”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发展共赢。

论坛上,13个国家的与会者共同达成了“泉州共识”。“泉州共识”提出:亚洲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文化的共生共建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需要亚洲各国为亚洲文化共同体和增进相互文化交流而努力。亚洲文化论坛是亚洲国家间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共享机制与合作平台,对增强亚洲国家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推动亚洲文化的合作发展与国际传播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亚洲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亚洲各国携手参与世界和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