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战车轰鸣,尘土飞扬。这里是被誉为“装甲兵摇篮”的北京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战区大部分铁甲精兵都要在这里训练走向战场的本领。
一大队教练营技术员郭峰刚从训练场下来,几个新学兵又立刻围住他请教新装备常见故障的破解秘笈。由于年复一年与坦克打交道,郭峰的身上浸着浓浓的机油味,皮肤被吹得黑乎乎的。有人笑称他是“郭老黑”,他嘿嘿一笑:“这才是坦克兵应有的底色。”入伍17年,“郭老黑”熟练掌握了3代坦克4种车型8个专业的驾驶和维修技能,自主革新了7项技术,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装甲兵战斗骨干。
从门外汉到坦克通
17年前,郭峰怀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来到部队,没想到却被分配到炊事班。眼看着战友开着坦克驰骋在训练场上,郭峰心里急得直痒痒。
2002年,基地实行社会化保障,“伙头军”郭峰“下岗”了。“不蒸馒头争口气”,他暗下决心,要抓紧时间学习坦克专业知识,当一名随车保障学兵训练的“兵教头”。
驾驭新型坦克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学会英语和汉语指令输入、识别各类作战数据……为掌握这些本领,郭峰为自己设定了“三三制”自学法,每晚至少用3个小时研读坦克理论,每册教材至少精读3遍,有关零部件至少分解组装3次。凭着这股子劲头,他第二年就当上了助教班长。
新型坦克教学即将展开,郭峰主动请缨为操作训练和装备维修编写教材。冬日的太行山滴水成冰,可郭峰每天都往冰凉的坦克里钻。一次,他抓着钢铁把手思考问题入了神,浑然不知皮肤和把手粘连在一起,一抬手竟撕下一块皮。
“每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在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郭峰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记下了150多台坦克的“脾气秉性”,每台坦克每天的工作情况、行驶里程、故障现象……这些珍贵的“技术档案”后来被他编写成《坦克常见故障诊疗手册》,在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次,千里之外的四大队一辆坦克“趴窝”很长时间,用了很多办法还是修不好,随基地巡修装备的郭峰听到驾驶员提到“排黑烟、带火星,轻微顶缸”时,他脱口而出:“气门有堵塞物。”
在场的驾驶员不敢相信:“我们保养车辆都会把坦克‘大卸八块’,你说的情况不大可能!”郭峰没有争辩,打开气缸,用手电筒往里一照,12个气缸中有4个堵塞了碎布条,掏出后,发动机立即恢复正常。
这些年,郭峰凭着不怕吃苦、不怕吃土的劲头,练就了侧耳一听、伸手一摸、鼻子一闻就能判断坦克故障的“绝活”,用满身油污和一脸尘土赢得了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一次。
要当就当技术王牌
郭峰所在部队是装甲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头,从分配到教练营的那天起,他便把练就过硬技术视为头等大事。
有一年,基地组织新装备训练,在训练关键时期,大队仅有的3辆新装备相继“趴窝”。返厂维修时间太长,战士们不能在等装备上白白耗费时间。“不如我们边拆边学边修,新装备的维修技术早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郭峰大胆的建议让很多人替他捏了把汗。
最后,教练营营长杨社平被郭峰有理有据的抢修计划说服了。郭峰带领攻关小组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一台装备的上千个零部件一一拆卸下来,摆满了11个工作台。为抢时间,他们吃住在修理间,没有工具就自己造,关键技术搞不懂就向厂家打电话询问。经过10多天连续奋战,他们不仅顺利排除了故障,还掌握了不少关键技术。
为适应部队信息化装备的升级换代,基地在全军率先开展新装备训练。面对信息化这一新高地,郭峰又冲在了最前面。今年3月,已经考取99式坦克驾驶特级证和修理高级证的郭峰,主动申请学习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坦克射击专业。郭峰说:“要当就当技术王牌,不懂信息化,技术王牌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
他有空就缠着射击专家请教问题,平时握惯了坦克操纵杆的郭峰,面对密密麻麻的火控系统按钮、弹道计算机上频繁跳动的射击数据,灵巧自如的双手一下变得笨拙起来,生怕按错了哪个开关。为练好手眼配合,他盯着手表秒针练眼力,能做到180秒不眨眼、不流泪。
结业那天,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郭峰迅速搜寻、精确瞄准、快速击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呼啸而出穿透靶心。他向着“一人一车能战斗”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成为基地唯一、全军少有的集驾驶、射击、通信、修理专业于一身的全能“兵教头”。
瞄准实战砺精兵
“我们基地培训的学兵一毕业就能上战场、打胜仗吗?”带着疑问,郭峰走进了朱日和演兵场、“中国第一蓝军旅”学习调研、寻找答案。
他白天到演兵场跟演跟训,晚上到帐篷里与官兵座谈交流,掌握了“高强度连贯演练对坦克乘员体能、智能和技能的影响”“野战条件下装备维护保养的难点”等课题的翔实数据,笔记记了厚厚一大本。他还摸断崖、走壕沟、测弹坑,仔细观察记录真实的战场地貌,为改进驾驶教学内容积累资料。
虽然身在教学训练单位,但郭峰的目光一直瞄着未来战场。这几年,郭峰多次深入调研,对改进教学内容提出了50条建议,其中30多条被基地和大队采纳。
近年来,郭峰与教学人员一起在全军率先构建以信息化专业技能为主导的新型学兵培训目标、素质结构、训练与考核内容及标准体系,使学兵培养实现由单一技术操作型,向懂理论、精专业、通维修的复合型转变。他和战友教出的学兵毕业考核年年总评优秀,不经适应性训练,就可直接进行作战任务。
作为学兵教学课目,坦克翻越土岭通常是一挡慢速通过。郭峰想,实战中这种速度是不行的。为提高实战能力,他登上战车,试验坦克高速翻越土岭的训练方法。第一次试验,坦克猛地从土岭一跃而起,重重摔在地面上,差点把郭峰从坦克里颠出来。失败无数次、重来无数次,额头碰破了、膝盖磕肿了、脚踝扭伤了、腰痛加重了,战友们劝他别练了。郭老黑撸起袖子:“能为实战化训练蹚出路子,什么样的后果都得承担。”
最后,郭峰按照实战化要求关窗驾驶,他紧盯前方,2挡、3挡、4挡,随着油门越踩越深,坦克呼啸着冲向土岭。这一跃,郭峰超越了自己。按照郭峰总结的方法,战友们很快掌握了高速通过土岭等险难课目的动作要领。
郭峰的脚步没有停留在已有的“绝活”上,他以信息化的思维方式谋创新,运用大数据理念维护装备、组织教学,让“数据流”在信息化练兵场上奔涌。
针对新型坦克的复杂结构,他提出了具象化的教学需求,积极参与研发了装甲车辆电子挂图系统,从而把坦克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用3D技术呈现出来。借助这套系统,学兵就像钻进了坦克“肚子”里,一目了然。
这些年,他瞄准实战设计革新了23件工具器材,先后参与研发了某新型坦克驾驶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电气故障排除智能化考评系统等7项教学训练革新成果,有的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