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根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8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产业市场消费潜力将由目前的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占GDP比重从8%增长到33%。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目前还不发达,老年用品品种少、质量低。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消费水平也较低。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用品?如何促进老年消费?《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老年用品是指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人群的器械、器具、用品和物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因体弱、疾病、残障或其他特殊的身体心理特点而产生的对物品的特殊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还有84.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市场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升级,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康护保健、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支出均在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老年用品的市场供给也在不断扩大,老年产品的品种不断丰富,生产和销售企业越来越多,关注和投入老龄用品领域的企业和组织越来越多。国外的很多成熟企业纷纷涌入国内中高端市场。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的多家大型超市,与琳琅满目的母婴专柜相比,很多超市并没有老年人用品专柜。多个商场、超市的负责人表示,老年人用品一般少人问津,因为商品种类少、款式少,且为老人服务的特色也不鲜明。相关数据显示,老年人用品占一家超市的总销售额不到一成,只有到重阳节等假日前后才会有所上升,所以一般超市给老年用品安排的货架相对也较少。
乏人问津是因为人们并不需要吗?记者在商场里采访了几位正在给老年人挑选商品的顾客,北京市海淀区的王先生说,“我父亲是失能老人,需要大量老年用品。但是给老年人买东西很费事,经常不知道哪里有卖的。所以只能一个个超市跑,有时候跑了很多家也没有合适的”。
专家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老年用品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低层次发展阶段,远未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且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
“有货无市”和“有市无货”
事实上,国内老年用品专卖店并不鲜见,它们有的开在商业街,有的开在社区里,有的开在医院旁,还有的在药店设有专柜,但生存状况普遍不乐观。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记者来到了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超市。这里商品十分齐全,根据商家分类,有健康食品、生活便利品、移动步行用品、排泄关联用品等,产品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可是顾客却没有普通超市多。
店员告诉记者,卖得比较好的商品有失禁用品和衣服类,“老年人对一些专门为他们设计的老龄用品并不了解,我们曾到小区里设摊推广。但很多老年人嫌东西贵,最终还是放弃购买”。
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强说:“公司在2012年顶峰时期有13家分店,现在只有6家。目前旗舰店的面积,也缩减到过去的一半。我们十分用心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理事国际集团董事长、养老产业专家王颖表示,我国老年人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偏低,老年人消费需求不突出,导致老年产品市场不发达,产品或服务设计与提供也没有针对性。“中国老人更多考虑的是子女的需要,而对自身需求考虑较少,要求也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王颖说。
另外,老年用品市场存在供求信息不对称现象,需要宣传和展示老龄用品的平台。相关研究发现,一部分老年人对老龄用品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现实中缺乏好的途径和平台去了解。
记者在各大商场随机采访了部分消费者,他们普遍表示,送给老年人的东西一般都是烟酒茶、保健品之类,除此之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商品适合老年人。可见,消费者对老龄用品的理解十分狭隘,很多针对老年人的病理特点、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日常生活用品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除了需求和消费能力之外,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研发不足,市场规模小,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高端产品几乎都被国外企业垄断。老年生活用品涉及老年人的吃、穿、用等各个方面,但老年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却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
王颖介绍,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起身时会碰到想拿起地上的拐杖很困难的情况,国外有人发明了粘在凳子上的拐杖挂钩,而在我国,类似人性化产品的开发几乎无人问津。
除了拐棍之类的产品外,随着听力、视力、活动能力的下降,老人对老花镜、助听器等生活用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国内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和生产机构。市场上老年产品品种单一、数量少,许多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或质量不高,一些没有特色的老年商品由于过于陈旧,积压滞销成为清仓处理品。
赵强也认为,老年用品存在市场细分不足、定位模糊等问题。对老年人的需求,更多的是要像中医一样,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适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产品,从而进一步细分老年用品市场,丰富其品类。
产品亟须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老龄用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产业秩序混乱,坑老、损老、伤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利益也难以有效保障。
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在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时都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老年用品、服务以及发展等标准化制度。日本也专门成立研究机构,研究制定并发布老龄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促使日本老龄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也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符合中国老年服务市场的标准化制度体系,使得中国老年服务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嘉年乐老年商城市场总监陈娜认为,一方面,要健全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建立并完善老龄产业产品(服务)的行业认证标准体系,老龄产业分类行业目录、老龄产业专项统计调查制度及指标等;另一方面,质检总局、民政部、商务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应当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等。
老年消费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需要政府的关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流入老龄产业,这使得老龄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资金而变得举步维艰,而老年产品中前期收入微薄、获利周期较长的行业特点,更使得其发展难上加难,从而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的怪圈。
构建健康的老年市场,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参与,更离不开学术界、企业及社会的配合。学术层面,应当对中国的老年群体及其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配合国家出台标准化政策。企业层面,应当增强企业标准认证意识,严格按照政府出台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研究设计开发真正适合老年群体的产品和服务。整个社会更要形成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的氛围,构建方便老年人消费的老年用品售卖平台,帮助老年人转变消费理念,积极选购适合自身需求的老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