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气象服务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多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和百姓的生活需要为气象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气象市场提供了商机。专家认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首先要坚持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气象服务的公益属性,同时要联合多方力量打造市场服务主体多元化,借助新技术推动气象产业转型升级
伴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服务如今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气象服务如何强化公益属性,怎样才能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服务,气象服务市场体系如何构建?10月23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召开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多位气象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产业发展后劲足
“服装是有百搭色的,气象服务也有‘百搭’的特点,交通、能源、公共卫生、建筑等等都需要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说,“我认为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搭上各行业的需求,甚至是个人的需求。气象搭上了交通,就为整个交通产业作出贡献,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气象搭上能源,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动力。”
发达国家在气象服务引入市场机制上已经有成功案例。其商业气象服务始于20世纪初期,产业化程度很高,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与灵活的商业化运行机制完美结合,造就了美国等国家卓越的商业气象服务能力。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气象服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气象服务收入快速增长,领域不断拓展。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孙健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08年至2013年,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19.8%,气象服务已经从单纯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逐步向综合灾害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和以天气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方向发展。
可以说,我国的气象服务市场从无到有,气象服务从简单的气象预报发展到面向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在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各行业发展效率、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根据德尔菲气象规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孙健说。专家指出,如果商家在生产、采购、销售计划中考虑气象因素,趋利避害,不仅能避免损失,还可以变成在竞争中的优势,帮助企业预测并确定生产营销计划。这成为气象服务产业巨大市场潜力的最佳注解,而据此估算,未来10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
公共服务不可少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服务体系相对封闭。“气象服务单一供给模式,有限的供给能力,封闭的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孙健说。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在论坛上表示,气象服务应该注重多元主体参与,提高社会参与。像“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的发展,提升了气象信息覆盖率和气象服务水平,气象服务影响力也随之提高。
于新文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已经到了无限需求和有限能力矛盾的凸显期,这就需要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要让市场和社会来做更多的气象服务工作。可喜的是,我国第一个面向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已经正式运行。协会承接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在开展企业服务社会管理及市场评价标准体系搭建、气象服务资质认证管理、气象服务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张祖强还表示,气象服务要有“两个坚持”,首先坚持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的事情,气象部门是代表政府在履行公共气象服务,所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此外,还要坚持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公共气象服务兜底的作用。
新技术提供新动力
“国外气象服务也在做中国市场,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一些顶尖的人才、科技的优势对我们形成比较大的压力。大气是无区界无国界的,所以气象服务业是无国界无区界甚至是全球化的。”张祖强说。
另一方面,新技术推动产业变革已形成共识。孙健认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已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传统产业也在借助这些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转型升级,气象服务也不例外。
记者在论坛上就已经看到许多个性化的智慧气象产品。在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一台酷炫的“蓝π蚂蚁”气象数据可视化产品引起了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技术可以随时调用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气象观测资料等实时数据,只需一两秒钟就可以显示出相关的气象图形;可以以细腻的动画、绚丽的色彩,生动地呈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可以预见的是,在牵手移动传媒、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之后,气象服务展现出全新的视角和满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