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些读者来信认为,分级诊疗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设施,推动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待提高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目前,“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患者即便患个感冒也要扎堆去大医院,看专家门诊。作为一名乡镇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我深有感触。老百姓为啥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落后,医务人员水平有限。因此,要想让患者对分级诊疗“买单”,关键是要让基层医院的实力硬起来。只有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和服务让患者满意,分级诊疗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首先,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由于条件艰苦,一些医学名校的学生不愿到基层医院来,造成基层医疗单位高素质人才短缺。应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同时,在岗位聘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职称评定、考核奖励等方面,向基层全科医生倾斜,从而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其次,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优质的设备资源,给疾病诊治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使得一些患者不愿到基层医院就诊,而是直接到大医院,加大了大医院的压力。因此,在医疗资源配置上应向基层倾斜,同时,还应该通过对口支援、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让百姓自觉自愿到基层就诊。
再次,应鼓励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还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
(河北省承德县高寺台镇卫生院 李新宇)
细化配套措施是当务之急
当前,导致“看病难”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供给结构不合理。如何让病人向基层下沉,实现不同级别医院有效分工,建立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就医新秩序,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此次《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可谓抓住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和关键。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出台细化配套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引导。如可规定患者若去小医院看病,医保起付标准比大医院低,报销比例则比大医院高,从而逐步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与此同时,利用价格杠杆,调整不同层级医院的服务费用,实现分流。
另一方面,完善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建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保持双向转诊通道顺畅有效。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要给转诊患者提供各种便利,如从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的患者,无须排队挂号便可直接就诊,这对于患者选择社区首诊,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制定转诊指导目录,避免出现人为设置的转诊门槛。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药局 廖海金)
推动医疗资源向一线倾斜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和患者费用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如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不尽合理,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患者寥寥无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一是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疾病诊疗范围,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协调体制。
二是推进县乡卫生院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队伍建设。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专项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补充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实行岗位津贴、福利劳保、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机制,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设施。各地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按照国家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基层医院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湖北省老河口市工商局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