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分工细腻,流程严谨,严于计划……但并非“一根筋”
记不得从哪天开始,单位食堂来了几个外国人。每天11:45,这几位金发碧眼、身材魁梧的洋人会准时走进餐厅就餐,穿梭于取菜的队伍中格外显眼。西红柿炒鸡蛋、青笋龙利鱼、清炒小油菜、红烧排骨,他们麻利地放进自己的托盘中,最后再加一小碗米饭,熟练地用筷子吃了起来。
内部食堂怎么来了外国人?受餐友委托,我承担了“包打听”的任务。原来,他们是来自德国的工程师,负责报社新购印刷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来自德国中部萨克森州小城普劳恩的托马斯是常驻报社的“歪果仁”,作为项目“总管”,他负责机械设计和进度控制。在食堂的餐桌上,托马斯对我说,“Tangmian”(汤面)是他的最爱,能看着师傅拉面觉得非常“haowaner”(好玩)。
喜欢好玩食物的托马斯,投入工作状态可是严肃得很。
从6月份开始,已经先后有4批工程师前来参与项目工作,专人专业,各管一摊,分别负责数据、机器、电器、调配等。跟踪、观察几天之后,我发现,德国工程师都是完美主义者,这话一点都没错。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工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工具对工作进行协助,德国工程师的专业范儿就是这样。
专业范儿之一,在于分工细密,流程严谨。
托马斯开玩笑说,“德国制造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之上,就是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观念,即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品质。
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地运转。”托马斯说。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儿?在曼罗兰印刷设备北京分公司服务经理杨军看来,就是流程化。“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托马斯他们做的就是这些。”
专业范儿之二,在于专业化、职业化。
克里斯丁和罗伯特是两位来自德国奥克斯堡的电气工程师,负责印刷机电器连接调试工作,已经进驻项目8周。
杨军说,职业化是德国工程师最大的特点。今年40岁的克里斯丁已经有25年工作经验。“德国人的厨房用具比我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里的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需要精确测量,当然,所有的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需要精确测量。”
德国人很好接近,爱开玩笑,但一开始工作立马“变脸”,甚至显得有些“木讷”。报社印刷厂厂长张建忠说,有一次因为机器的摆放问题,和托马斯爆发了激烈的讨论,经过面红耳赤的争论后,托马斯“败下阵来”。走出车间,托马斯勾起老张的肩膀,依然谈笑风生,仿佛刚刚的“硝烟”没有发生一般。“嘿,你瞧这德国人多有意思!”老张说。
专业范儿之三,在于严格计划,守工守时。
合同规定每周工作5天半,他们严格遵守,雷打不动。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7点,中午休息一小时。午休一过,几位德国工程师就围着3层楼高的大型印刷设备忙碌了起来。
面对不会说话的机器,工作枯燥吗?托马斯说,每套设备都不一样,工作环境不一样,新鲜感一直都在。同时,能够把机器调配好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每台机器大小、性能都是定制的,我们需要不停挑战,很有趣。”
托马斯住在朝阳公园附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7点从家出发,沿着长安街骑行16公里,用时45分钟抵达报社,8点准时开始工作。他笑着说,“自己永远不会遭遇堵车,但骑车也需要遵守一些‘中国规则’”。你看,德国人也并不是“一根筋”。
“我们还有几天就可以回去了,如果减去和你聊天的时间,可能会早半天回家。”再被问到工作进度时,罗伯特和我开起玩笑。在德国工程师看来,每个项目的工作几乎可以精确到小时,以“半天”来计算回家的日子,让他们完美得有些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