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品牌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乔金亮
上图 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连片的良田正在进行机械化收割。郭明军摄

金秋时节,步入黑龙江省五常市东方粮仓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的收获景象。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片片金色的稻浪倒下卷入,一粒粒饱满的稻谷传送进收割机谷仓。金灿灿的稻谷在吸收了寒地黑土的养分、沐浴了充足的阳光后,被整齐有序地向外运输。

“提起大米品牌,许多人会想到‘五常’大米。打好大米品牌,种植是第一环节,离不开好的品种和科学的管理。园区以‘育、繁、推’一体化为途径,推进优质水稻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端查询水稻育种、田间管理等情况,实时看到稻田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及水稻长势等。”园区负责人王国臣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万亩良田,包括了立体育秧展示区、智能化浸种催芽区、智能大棚育苗区、良种示范区等,目前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水平最高的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之一。

收获的稻谷如何成为品牌化的大米?进入东方粮仓五常米业园区,4座高耸的仓储库十分醒目。园区负责人杨树泉介绍,刚收获的水稻通过加工、烘干等环节,将进入16摄氏度恒温的仓储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保存养分。园区还建立起了包括B2C平台、微信分销平台等全渠道电商体系。

在五常市,打造大米品牌成了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的共识。如今,全市有大米加工企业292家,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近千个,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还建立了五常大米品牌管理机构、产业发展服务组织。随着五常稻米收购价的逐年上升,每斤比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高出7毛钱,实现了稻农增收、企业增效,“以品牌带产业”。五常农业局副局长王汝壮说,全市稻米产业年创造产值40多亿元,稻农仅靠种植水稻年人均收入约6000元。

通过多年的粮食品牌化建设,我国已形成一些区域性的著名粮食品牌,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山东优质面粉、吉林公主岭玉米、山西小杂粮等,这些粮食品牌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些粮食主产区依托当地粮食市场建设,积极宣传本地粮食品牌,拓宽粮食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先进的模式提供展示直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促进了粮食品牌的升值。

如今,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粮食行业的共识。不少主产区以往有数量却没品牌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等模式,推进品牌培育。例如,江西永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过去由于不注重品牌建设,“永丰大米”身价得不到体现。近年来,该县加大粮食品牌创建力度,不仅支持企业推行粮食标准化加工技术,建立质量追溯制度;还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等荣誉的粮食企业实行奖励,引导行业形成“重品牌、重质量”的风气。“通过品牌创建,粮农增加了收入、企业得到实惠。”县粮食局副局长谢新干说。

当前,尽管各地粮食品牌竞争力越来越强,但总体上我国具有产业影响力的粮食品牌依然较少。专家建议应加强粮食品牌整体统筹规划,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粮食品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